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習近平在福建》

“習近平同志不僅重視調研、躬行調研,而且講究科學調研、高效調研”

——習近平在福建(十七)

采訪組:邱然 陳思 黃珊
來源:學習時報2020年07月31日16:34
文字縮放:

采訪對象:潘征,1957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起歷任福建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助教、講師、教務處副處長。1993年起歷任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副處長、秘書處處長、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2005年起歷任省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辦公廳主任。2015年至今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采 訪 組:邱 然 陳 思 黃 珊

采訪日期:2019年8月27日、28日、31日

采訪地點:福州西湖大酒店

采訪組:潘征同志,您好!請簡要講講您和習近平同志最初接觸和認識的過程。

潘征:1982年,我從廈門大學畢業后到福建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任教。記得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所在的教研室有一位青年教師,他是廈門大學的碩士,專門研究《資本論》,調到寧德地委政研室工作。這位教師說,習近平同志在寧德當地委書記,自己希望也到寧德去干些事。從這位青年教師口中,我第一次聽到習近平同志的名字。后來,習近平同志到省委黨校作了一次《怎樣當好縣委書記》的專題報告,講得很精彩,反響很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1993年,我調到省政府辦公廳工作,那時習近平同志是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從那以后,我經常在省里的會議上看到他。我覺得這位領導雖然年輕,但很沉穩,很有水平,也非常睿智和大氣。

第一次跟習近平同志直接交流是在1997年,不是在省里,而是在省外。那時,他是省委副書記,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當年4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在寧夏召開,習近平同志與時任省長賀國強同志一起率福建省黨政代表團去寧夏。我當時在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工作,跟著代表團一起去了。一開始我們在銀川活動,聯席會議開完以后,賀國強同志去北京參加會議,就先走了,接下來就由習近平同志帶著我們繼續往寧夏南部走,考察固原,這是寧夏也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一天傍晚,在一個縣招待所院子里,我吃完晚飯出來散步,與習近平同志不期而遇。我們一邊走路一邊聊了一些家常話,他問了我一些個人情況,諸如叫啥名字、在哪工作等等。那是我第一次與習近平同志零距離接觸,覺得他雖然是省領導,并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說話很親切,待人很友善。道別的時候,我跟他說:“習書記再見!”他和藹地對我說:“后會有期!”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從1999年到2002年在省政府主持工作,這段時期您在省政府辦公廳,你們工作上有些什么接觸呢?

潘征:1999年8月,習近平同志擔任代省長,我當時在省政府辦公廳秘書處工作,負責省政府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的日常會議、活動安排等。2000年3月,我任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負責文字綜合工作,聯系新聞單位。這些崗位讓我有機會經常跟隨習近平同志下鄉調研、參加一些會議和活動,在他身邊幫助做一些服務工作。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2002年10月他去浙江任職,算起來我在他身邊工作了近3年半。這段時間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記憶、最值得懷念的時光,也是我職業生涯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經歷。習近平同志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給了我很多教益,為我人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這期間,我最經常干的一件事就是隨同習近平同志去調研。他對調研高度重視,只要省里沒有大的會議和活動,他就安排下基層調研。經常是剛調研回來沒幾天,就又要出發了。我曾隨機抽了一個月份統計過,僅2002年6月,他就有13天時間在基層調研。1999年8月10日,他擔任代省長后的第二天,就去了臺資企業調研。那段時間李登輝之流宣揚“兩國論”,兩岸關系很緊張。調研考察結束前,習近平同志在東南汽車公司一個工棚里開了一個座談會。當時正值盛夏,棚子里熱得很,就靠一臺電風扇吹著降溫。座談會上,他擲地有聲地說,我們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兩國論”。同時,不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將一如既往依法維護臺商正當權益,在當前兩岸關系緊張的情況下,福建省對臺商來閩投資興業的歡迎態度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習近平同志的這段話,既表明了嚴正的立場,又穩定了在閩臺商的情緒,當時在兩岸的影響很大。

采訪組:請您展開講講習近平同志開展調研的情況?

潘征:跟隨習近平同志調研,我自己有很大收獲,不僅了解了實際情況,也觀察和學習了他的調研方法。我覺得習近平同志的調研方法有很多獨到之處,他從對調研功能定位的把握,到調研具體過程的掌控,以及調研成果的運用,都非常精道。近20年過去了,但我今天回憶起來,當年的許多場景就像放電影一樣,仿佛就在眼前。概括起來看,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習近平同志堅持先調研后決策。他說過,沒有調研就不要決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決策前的調查、分析、論證上,以尋找和選擇最佳決策方案。習近平同志任省長時,正值世紀之交,當時福建上上下下都在熱議以什么樣的姿態走進新世紀。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福建經濟發展長期滯后,1978年全省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22位,改革開放給福建注入強大活力,1999年經濟總量上升到第11位。大家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嘗到甜頭,認為發展是福建的頭等大事,經濟應該發展得更快一些。怎樣抓好新世紀的經濟工作呢?2000年上半年,習近平同志作了密集的專題調研。他兩赴泉州,還去了福州、廈門等地。他提出,福建經濟弱,主要弱在產業上,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發展,把經濟進一步搞上去。2000年7月,在前期調研基礎上,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會議。他指出,福建經濟結構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著力“調快、調大、調高、調新、調優、調活”,提高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這“六個調整”,為當時和之后全省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同志用“綜合競爭力”這個概念,提出“六個調整”的思路,我體會,強調的是經濟的關鍵內核、發展質量。他2014年回福建視察工作時親自擘畫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宏偉藍圖。他指出,中國現在經濟總量上去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不能只有量沒有質,就像人一樣,不能渾身只有肥肉,還得有肌肉。這里強調的就是既要“大”又要“強”的意思。應該說,當時福建經濟基礎薄弱、體量小,大家都一心想把塊頭做“大”,想著怎樣讓經濟總量排名再往前靠一靠,這樣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當然好,但不能“大”而不“強”。習近平同志當時在調研基礎上開出的“方子”,不是單純強調把經濟總量搞大,他前瞻性地看到經濟要有內核、要有綜合競爭力,經濟結構要往這個方向去調,一下子講到點子上了。這就是習近平同志的過人之處。先調研后決策,這看起來是一個具體做法,實際上反映的是習近平同志堅持了實踐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他總是主張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而不能搞主觀主義那一套,決不拍腦袋決策。

采訪組:先調研后決策,這一點確實太重要了。請您說說印象深刻的第二個方面吧。

潘征:習近平同志總是把調研重心放在困難地區,關注關心困難群眾。平潭是一個海島,原是福州的一個縣,也是全省有名的貧困縣。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和省里工作期間,總共去過平潭20次。他在福州當市委書記時掛鉤平潭,按照安排,省領導同志只掛一個地方,如果職務調整,原來掛鉤的地方就可脫開了。他擔任省長后,要改掛鉤政和縣。我們請示他,是不是就改掛鉤政和。他說,福州的同志希望我繼續掛鉤平潭,那就多掛一個吧。這樣他既掛政和、又掛平潭,還經常去這兩個地方,充分體現了他對貧困地區的特別關心。政和是福建省靠近浙江的一個小縣,我跟隨習近平同志多次去過那里。這個縣很窮,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招待所里的被子很舊,硬得很,不暖和,晚上睡覺還被凍醒過。但習近平同志從沒嫌棄那里的條件,經常去調研并幫助縣里解決實際困難。

習近平同志在平潭還資助了兩個貧困家庭的學生。1999年10月,我跟隨他去平潭調研。吃完午飯,他說想把資助的學生找來了解一下近況。我請縣政府辦的同志把這兩個孩子找來了,一男一女,女孩叫林冬梅,當時讀高一,男孩叫林泉,當時讀初一。兩個小孩分別坐在他身邊。我記得他語重心長地對兩個孩子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因為是省長資助你們,就覺得自己很特殊,這樣反而會妨礙你們的學習和成長。”小孩很感激地說:“習伯伯,我們家很窮,要不是你幫助,我們上不了學,我們一定好好念書。”2010年9月,習近平同志回福建視察,有天晚上,他讓工作人員向我了解這兩個小孩的近況。我報告說,男孩子長大后外出務工,女孩子后來考上了大學,已經參加工作,她自己現在也資助了幾位家庭困難的小孩,把您的愛心傳遞下去。他聽后感到很欣慰。

為了推動福州棚屋區改造,習近平同志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調研。2000年7月2日下午2點左右,這是福州夏季中最熱的時段,他帶著省市有關負責同志到福州蒼霞、上渡棚屋區調研。我當時搞不清楚,為什么大熱天要去調研棚屋區?我們走進了典型的福州木頭房子,屋頂是薄薄的瓦片,四壁是木板釘的。習近平同志個頭高,走進去好像快碰到屋頂了。木頭房子不隔熱,大家在屋子里還沒待上一會兒,就滿身大汗了。他在現場說,為什么我在這個時候把大家請到這里來?就是讓大家體會一下棚屋區群眾的生活環境。大家都是當干部的,有的還是領導干部,我們有沒有人住這樣的房子?讓你們來這樣的地方住,你們住不住?可是我們的普通百姓現在還住這樣的房子,你們說應不應該改造?大家一下子反應過來,異口同聲答:應該!在隨后召開的棚屋區居民座談會上,一位老大爺熱淚盈眶地說:“衣食住行是人生四件大事,黨和政府為我們解決了三件,現在又要為我們解決第四件,我多年的夢想就要實現了!”面對父老鄉親熱切期盼的眼神,習近平同志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站起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的變化日新月異,但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那些生活條件困難的群眾。改造棚屋區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件好事。”他接著對參加座談會的居民代表說:“請給大伙捎個話,政府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盼,把好事辦好。”習近平同志組織的這次調研,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讓干部置身其中,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心,也體現了他高超的調研藝術。

改造棚屋區的事,他不是看完說完就算了,而是要回過頭再去看一看。2001年5月,他又專程前往蒼霞、上渡查看棚屋區改造工程。當看到以往的破舊棚屋已被拔地而起的嶄新住宅樓所取代,他十分高興。那天,他講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他說:“我們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改造棚屋區,確實為福州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那時候福州的房子大多是木頭搭的,因而被人稱作“紙褙”的福州。木頭房子連成一片,容易著火,火災不斷,當年我們就經常聽到消防車刺耳的鳴笛聲。我老家在福州郊區,以前也是住木頭房子,臺風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請人拿木頭頂著,防止房子被刮倒,百姓的居住條件普遍較差。現在每當我經過蒼霞、上渡那一帶時,都會多看上一眼,回憶著當年那次調研和習近平同志說的那番話,感受到他對人民群眾的一片深情。

1999年11月27日,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史上值得被永遠記住的日子。長汀縣是原中央蘇區,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那里戰斗、生活過。長汀是貧困縣,也是水土流失很嚴重的地方。那天,我跟隨習近平同志來到長汀,那是他到省政府工作后第一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情況進行調研。長汀離福州遠,當時的路很不好走,長途跋涉,非常辛苦。習近平同志帶著我們直接到了長汀項公亭。項公亭是長汀人民為紀念省委老書記項南同志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而自發捐建的。習近平同志站在那里環顧周圍,觸目所及,是光禿禿的山頭。他表情凝重,語重心長地說,長汀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大的縣,久治不愈,是個“頑癥”。這問題不解決,群眾過不上好日子。項南同志來福建工作后,大力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現在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堅持山水林田綜合開發和小流域治理,脫貧致富奔小康與水土流失治理相結合,變窮山惡水劣勢為山清水秀生態資源優勢,造福百姓造福子孫后代。他的話語不多,卻振聾發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就在那次調研過程中,他醞釀提出把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列為全省15件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

我當時在省政府辦公廳秘書處工作,15件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辦理工作就在秘書處。此前,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還沒有安排到縣一級,長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能列入其中,就是習近平同志親自提議和決定的。我當時沒有領悟到這件事的意義,后來我理解了。習近平同志抓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就是以點帶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水土流失治理好了,生態恢復了,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長汀的貧困,說到底就是水土流失嚴重,只剩下光禿禿的山頭,當地老百姓連基本的生產資料、發展資源都沒有,怎么可能富裕起來呢?習近平同志是從怎樣造福人民、怎樣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角度,來統籌考慮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從那以后連續十幾年,每年都由各級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用于治理長汀水土流失。這在當時對一個縣來說,是不得了的事。那幾年的年底,我都要和省委省政府督查室的同志一起去督辦這項工作。習近平同志擔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就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過兩次重要批示,繼續予以關心和推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已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治理長汀水土流失,只是其中一例。早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大力推動筼筜湖的治理,在寧德提出綠化荒山,建設“綠色工程”,在福州建設紅廟嶺垃圾處理場,到省政府工作后提出并實施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等等。可以看出,習近平同志重視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是一以貫之的,而且是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改善生態就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高度來把握這個問題的。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源地、實踐地。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通過調研關注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以及推進城市棚屋區改造,他首先直面的確實都是難點問題、焦點問題。請您談談他調研的第三個特點吧。

潘征:習近平同志最喜歡直接接觸群眾,傾聽群眾呼聲,為群眾排憂解難。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特點。他常說,老百姓經常去的地方,我們也要去看看有什么需求。他在省里工作的時候,周末有時會抽出時間去福州鼓山登山,他還是省登山協會的名譽會長。習近平同志說,去登山,一則可以健身,帶動全民健身活動,二則可以接觸普通百姓,了解群眾需求。能與基層百姓接觸,當面聊聊,是一件很高興的事,人們也不用擔心說對說錯,說心里話就好。他每次去登山,不帶警衛,更不封路,一些老百姓就是在登山人流中見到了省長。當時福州很多人去登山,鼓山只有一條登山古道,人多了,擠來擠去都是汗味兒。到了夏天,早晚也有人去登鼓山,但是沒有路燈,很不方便。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他隨即把福州市領導找來,在鼓山上開了現場辦公會,決定開辟兩條新的登山道,一條在現有古道的東面,叫“勇敢者”,另一條在古道的西面,叫“松之戀”。另外,給登山古道也裝上了路燈。2002年1月,他專程前往鼓山查看登山古道路燈的建設情況,并提出,我們領導干部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鼓山新的登山道建成、登山古道亮燈后,群眾一片叫好說:“習省長幫我們辦了件大好事。”隨同登山、經歷這件事情全過程的省登山協會會長朱韶明激動地說:“習省長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而且馬上就辦。”一直到現在,鼓山還是福州市民最愛去的休閑健身地方之一,登山活動越來越紅火。現在福州在市區的一些山頭上修生態棧道,叫作“福道”,它方便群眾健身,深得百姓歡迎,在全國很有影響。我認為,它就是對習近平同志推動群眾健身活動、關心群眾需求的精神的傳承。我是省登山協會的會員,從上世紀90年代末一直堅持登山到現在,福州周圍的很多山我都登過,既接觸大自然,又強身健體、鍛煉意志。許多老百姓包括我自己,在登山的時候都會自然地回憶起習近平同志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對群眾登山、健身活動的支持。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廣泛接觸群眾,通過與群眾的零距離接觸開展調研、發現問題,這個調研方法確實非常值得學習。接下來,請您談談他調研的第四個特點。

潘征:習近平同志善于通過調研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工作。2001年上半年,習近平同志去了寧德和泉州這兩個地方調研。調研過程中,他作了很多指導。他在一路上講,我們常說特色即優勢,特色即潛力,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通過發揮比較優勢來實現。福建許多地方在發展特色經濟方面都很動腦子,晉江的鞋業、石獅的服飾面料、德化的陶瓷、古田的食用菌等,都形成規模并在全國有一定影響。他說,有了特色產品,并不等于就進了市場的“保險箱”,市場變化了,有些產業可能就不行了,經受不起市場的波動。所以發展特色經濟還要善于塑造品牌,善于推陳出新。當地的干部群眾和企業家對習近平同志的看法十分贊同,大家按照這樣的思路干,特色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寬了。2001年10月,《經濟日報》發表了習近平同志寫的調研文章《怎樣做活特色經濟這篇文章》。

泉州是福建也是全國民營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習近平同志多次到泉州調研,總結出了晉江經驗。2002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的《研究借鑒晉江經驗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關于晉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是他親自撰寫的。這篇文章提出了“晉江經驗”的5點啟示:第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第二是要頑強拼搏;第三是要以誠信促發展;第四是要發揮本地優勢;第五是要加強政府的服務引導,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這5個觀點和要求,有力指導和推動了福建區域經濟的發展,到現在還很管用、很有生命力。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當中結交了很多農民朋友。有一個南平的嚴姓農民很想致富,很想做一番事業,可是發展卻一直不順利。當地人說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習近平同志在一次調研中來到他家跟他深入交流了一次,給了他很多指點。這位農民朋友得到很大啟發,一時間感到茅塞頓開,覺得未來之路一片光明,于是就高興地舉起茶杯敬習近平同志:“習省長,謝謝你的指點!”習近平同志也舉起茶杯說:“從此以后,你就不要屢戰屢敗了,我預祝你屢戰屢勝!”據了解,現在這位農民朋友已成為當地的種茶大戶,收入很可觀。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也經常能發現隱患,將潛在的風險告訴大家,或指出問題所在,給予批評。2000年7月,寧德一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籌集到11億元資金。當年寧德GDP總量也才206億元。習近平同志在當年11月去這個公司調研,考察結束臨上車前,他特地對當時的幾個領導講:咱們寧德是一個窮地方,你們一下子募集到這么多錢,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用好,不要亂花錢,投資一定要謹慎,不要投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結果不幸言中,這家公司沒有按照這個要求去辦。幾年后這11億元基本蒸發掉了,公司一時陷入困境。我聽到這個消息很痛心,這么大的資金,這么好的一個發展機遇,就沒有了。后來得知,他們把大量的錢投入到房地產、公路建設、酒店、鋼鐵等不熟悉的領域,投資失敗了。現在回過頭來看,按照習近平同志要求做的,工作就很順利,就會發展得很好;那些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的,就出現了大的危機,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2000年8月上旬,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一天,我們乘車從三明市區去一個縣,行車途中,有的路段路面凹凸不平,損毀嚴重,車顛簸得厲害。習近平同志很敏銳,當了解到這條路修筑沒幾年時,有感而發,在車上當即指出,花那么多錢修路,沒用幾年就壞了,把好事辦成了壞事。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終究會受到規律的報復,還損害群眾的利益,這樣的事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他還說,我們的干部要真正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按照經濟規律,老老實實為群眾辦事,不存私心,不謀私利,不搞“政績工程”,不增添群眾負擔。這樣做,個人利益也許會受到影響,但老百姓最終會懷念他。習近平同志希望廣大干部都能懷著一顆平常心,真正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習近平同志調研中的這一插曲,《福建日報》報道后,很快被國內幾家大的媒體轉載,引起積極反響。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既肯定工作成績,也指出不足,甚至提出批評,這是難能可貴的,反映了他對黨的事業極端負責任的精神,也展現了他務實、正直的優秀品格。如果調研中一味地唱“頌歌”,對問題視而不見,不敢直面問題、提出意見,調研效果就一定大打折扣,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的利益,損害的是黨的好作風。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積極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工作,這說起來容易,卻需要下一番功夫。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調研的第五個特點。

潘征:習近平同志經常進行“隨機”調研。2002年4月,他帶我們省直機關的同志到南平市光澤縣調研。光澤縣緊鄰江西,地理位置在省的尾巴上,再往前就出省了,所以當時大家調侃說這個縣的縣委書記是“省尾書記”。看完安排的考察點后還有一些時間,陪同調研的時任縣委書記朱淑芳同志提議說,我們再去看一些地方吧。習近平同志說,好啊,那咱們就去緊靠江西的鄉鎮去看看。隨后,我們來到止馬鎮杉關村。習近平同志下車后,就跟在農田里干活的幾個農民聊起家常來。他和農民真的很親,彼此聊得熱火朝天。聊了半晌,待要離開時,省直機關的一位同志問那幾位農民:“你們知不知道這位領導是誰?”農民們說:“啥領導?不知道哇。”那位同志說:“這就是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農民們說:“哎呀,習省長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長得啥樣,今天才第一次見到。”那位同志問:“你們平時沒看電視?”農民們說:“我們這里不通有線電視,用小鍋蓋收臺,因為靠近江西,平時新聞里看到的都是江西的省長,就是沒見過我們自己的省長!”聽農民這么一說,習近平同志和大家都哄堂大笑起來。

上車后,縣里的同志又匯報說,因為兩省邊界地區長途電話不通,許多農民要到鄰近的江西省的郵局打長途電話到省內,本來應該是省內長途,卻變成省際長途,既多花錢又不方便。習近平同志發現了省邊界地區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覺得老百姓不認得省長倒是小事,但不通電視不通電話,信息交流受到阻礙,對農民來說就有可能造成損失,這就不是小事了。于是,他指示有關部門要盡快把有線電視和長途電話覆蓋到靠近省邊界的偏遠地區。他表示,作為政府,我們要及時滿足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做到的事情要盡快做,不要拖沓。很快,全省邊界地區存在的相關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個月的月底,習近平同志在霞浦調研,調研結束后,臨時決定去看看當地開發楊家溪景區的情況。到楊家溪的時候已經是傍晚6點多了,調研組首先參觀了榕樹林,看到那么多高大茂密的榕樹,習近平同志興致很高。在一棵高大的榕樹下,有人提議在這里拍個照,他很高興地讓記者拍照,跟隨的同志一個個地跟他合影,我也和他合了影,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到現在。參觀后,大家坐著電瓶車往景區里面走,習近平同志說,到景區的車子都應該用電瓶車,以后景區搞大了,也還是要用電瓶車,不能讓汽車直接開進來,汽車一進來就會造成污染。他真是時時處處都關注著生態環境保護。

習近平同志的一次“食堂調研”,也很特別。2000年左右起,瘦肉精在全國范圍內肆虐,大家都擔心吃到瘦肉精。2001年上半年的一天中午,我們在省政府八樓食堂吃工作餐,省政府領導和辦公廳工作人員都在這里吃飯。大家打菜的時候,一位副省長半開玩笑地問:“這些肉有沒有瘦肉精啊?”另一位副省長回應說:“應該不會吧!這里怎么可能出現瘦肉精?”習近平同志聽到這話馬上說:“在我們的食堂里,如果大家還擔心吃到瘦肉精,可見老百姓吃的還真是不放心啊!治理瘦肉精這件事我們要好好抓一抓。”就這樣,那天中午,省政府食堂成了領導們討論治理瘦肉精的現場會。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凡是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習近平同志都非常用心、非常在意。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充分利用一切機會開展調研,留意方方面面的信息,哪怕是半調侃的一句話都能引起他的關注,進而轉化為對工作的思考和研究。

在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和推動下,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起來,打了一場治理瘦肉精的殲滅戰。在這過程中,我省還創造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2001年8月,中央電視臺就福建開展“餐桌污染治理”專門采訪了習近平同志。他與幾位普通市民在福州南門兜的老省廣電大樓演播大廳同臺交流、互動,他當時介紹的一些工作情況、講的一些話,引發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贏得陣陣掌聲。還有一次,在調研的車上,習近平同志跟我們講:“我在福州住了幾年,發現福州老百姓有個習慣比其他地方更突出,就是特別喜歡買‘擔擔菜’。郊區的農民挑著菜進城走街串巷賣,有時還弄點水淋在菜上面,菜很新鮮,綠油油的。這樣固然農民有收入、市民得方便,但沒有市場的監管環節,農藥殘留超標等食品安全問題就很難發現和處理,這事情要考慮個解決辦法。”可見,習近平同志念念不忘群眾的食品安全問題,連一些細節都非常重視。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