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要突出人民性

李友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4年12月23日09:37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社會學者要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牢牢把握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扎根中國大地,不斷推進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

話語是思想理論表達、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簡潔深刻、系統嚴謹,能夠被廣泛認可等特性,不僅能夠促進知識體系構建,也對社會認同、社會運行具有重要影響。社會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從那時起,我國社會學者就清醒認識到,基于西方經驗形成的社會學知識體系難以完整、系統、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社會,并致力于在本土社會文化環境中發展社會學,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能夠把政策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有機統一起來。因此,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要突出人民性。

從政策話語看,人民性是黨的宗旨的直接體現。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至上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最鮮明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人民至上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在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在重慶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等等。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改善人民生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從學術話語看,人民性是我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特點。我國老一輩社會學者懷著“志在富民”的仁心,提出“‘植根于中國土壤之中’的社會學”,遵循從實求知和實事求是的理念,強調深入實地的社會學研究方法,為我國社會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學者堅持將社會學研究與我國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立足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提出“文化自覺”“社會結構論”“社會運行論”“社會結構轉型論”等重要概念并進行深入研究。總的來看,我國社會學以研究“人群中的道義關系”見長,通過對廣大人民群眾實際生活的深入考察,以高度責任感進行知識生產,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從大眾話語看,人民性蘊藏在廣大群眾的社會生活之中。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廣大人民群眾勤奮工作、踏實勞動、埋頭苦干,共同繪就了美好生活的畫卷,共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利益訴求更加多元,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也發生深刻變化。這既是改革開放發展進步的表現,也對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提出了新的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將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三種話語各有側重,政策話語側重指引性、學術話語側重專業性、大眾話語側重社會性。同時,三種話語是相互關聯、內在統一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例,在政策話語中,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主要體現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學術話語中,民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會學概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是社會學以學術服務人民的直接體現,并對實踐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在大眾話語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中突出人民性,能夠把社會學研究與國家發展大局、社會發展脈搏、人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政策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有機統一起來。只有牢牢把握人民性,在充分理解政策意圖、充分了解人民利益訴求的基礎上,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才能具有更深遠的社會價值、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更好回應時代課題,并服務于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人民性為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動力

應當看到,我們所說的人民性與西方資產階級的“人民”具有本質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資產階級革命高舉“人民”的旗號,維護的卻是特定階級、少數人的利益。正如《共產黨宣言》指出的:“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我們所講的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仁愛思想等的時代表達。人民性貫穿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為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重要動力。

提供生命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反映人民生活、關注人民期待、維護人民利益是一門學科知識體系的生命力所在。從理論上看,從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疇,才更加符合社會運行實際,也才具有更強的解釋力。突出人民性,堅持人民至上,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貫穿于社會學研究之中,重視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決人民的現實問題,將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提供生命力。

激發創造力。知識體系構建的動力來自實踐的創新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寶貴“學術田野”,為學科發展、知識體系構建提供了難得契機。這些發展成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突出人民性,堅持人民至上,才能自覺深入基層生活,了解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進而深刻把握我國社會運行規律,從中提煉出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意義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理論。

增強實踐力。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和諧社會”“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等符合中國實際、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話語體系,凝聚起廣大人民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彰顯出巨大效能。突出人民性,堅持人民至上,才能激發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偉力,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在社會學研究中牢牢把握人民性

在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中突出人民性,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不斷回應人民期盼,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深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解決原創力不足的問題。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進行細致入微的考察調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同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老一輩社會學者的積淀中汲取智慧。在此基礎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保持探索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術熱情,解決原創力不足的問題。

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克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價值取向、情感心態呈現出多樣性多元化的特征。切實把握這些變化趨勢及特征,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研究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才能使社會學研究站穩人民立場,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學術主體性。

發揮學術研究的橋梁紐帶作用,幫助人民群眾正確理解黨的政策。既要推動政策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學術議題,又要善于將學術話語轉化為社會層面可以聽懂的話語。為此,要以人民性為紐帶,通過深化研究,為政策制定與實施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同時,對政策話語的內涵進行闡釋和分析,使人民群眾能夠正確地理解政策話語,進而使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得到切實保障。

(作者為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上海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23日 09 版)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