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產業結構、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消費模式等五大領域綠色轉型為著力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意見》強調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工作原則,即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和安全轉型。“四個轉型”是一個辯證統一、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對新時代我國綠色轉型實踐的科學總結,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深刻把握“四個轉型”的內在要求
堅持全面轉型,促進生態和福利的協同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仍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社會福利的提升等問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破除對原有高能耗高排放模式的路徑依賴,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規劃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最優經濟增長路徑,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
堅持協同轉型,實現責任和能力相互匹配。《意見》提出兩個階段目標: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對于綠色轉型而言,全國整體目標明確。但受發展程度、資源稟賦和技術水平等因素影響,各區域、各行業環境治理成本和減污降碳潛力不盡相同,碳減排責任和碳減排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從區域層面看,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并與主要消費地呈逆向分布。比如,能源開發地與消費地在空間上不匹配,西部地區不應與東部地區承擔一樣的碳減排責任。從行業層面看,不同企業的邊際減排成本不盡相同,假如把資源配置給生產率低下的企業,就會造成資源浪費。如何在實現整體目標的情況下,兼顧區域和行業之間的碳減排權責分配與公平性問題,是全面綠色轉型在空間維度上面臨的關鍵難題。“協同”要求在速度上和路徑上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在區域層面,應在統籌國家整體目標及各區域資源稟賦、發展現狀、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明確各時期承擔減排的主要區域。在行業層面,應在掌握企業能耗與碳排放總量的基礎上,明確減排責任,促使相關企業分工推進部署具體減排項目。將減排任務集中于減排優勢企業,可以實現碳排放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以及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的優化配置。
堅持創新轉型,彌補動力和制度的供給不足。綠色轉型是一個動態優化過程,需要有持續的動力推動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的目標是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實現能源資源消耗增長、環境污染損失增長等生態赤字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脫鉤。作為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存在諸多障礙,唯有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才能真正帶來發展路徑的轉變。堅持創新轉型,要求實現從0到1的突破,做無中生有的文章。為此,應強化支撐綠色轉型的科技創新、政策制度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健全已有制度,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綠色轉型提供更強創新動能和制度保障。
堅持安全轉型,筑牢發展和改革的基底屏障。綠色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涉及多個領域、多個主體,容易引發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從發展慣性看,傳統發展模式下的就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行業中的過剩產能,是現階段的必然選擇。如何滿足新的就業需求、如何引導過剩勞動力向其他行業轉移,是社會治理過程中面臨的一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安全問題,強調“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堅持安全轉型,要求通盤謀劃,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改革。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統籌兼顧,以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切實保障糧食能源等初級產品供給安全。
堅持系統觀念把“四個轉型”落到實處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系統治理的目標是多主體協同發展,既包括時間協同、空間協同,也包括要素之間的協同。因此相關政策設計需要有全局視野、多主體參與、跨區域協調和長周期規劃。這就要求我們將系統觀念貫穿始終,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使各地區、各行業、各主體發揮最大效能、實現最優目標。
做到全面轉型,關鍵是處理好全局最優和局部最優的關系。一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工作之中,把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其他改革的協同,使不同領域改革舉措同向發力、相互促進。二是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公民個人在基層環境治理中的作用。完善與暢通監督和溝通協商渠道,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和參與權。建立數據平臺,打破行政區劃、部門界限,實現信息開放共享,回應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治理的關切。
做到協同轉型,關鍵是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一是識別和把握碳節點產業,加快重點領域綠色轉型。我國80%以上的碳排放量來自能源行業,能源結構轉型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基礎。未來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研發和推廣能源系統減排技術,實現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電力、鋼鐵、水泥、交通等是重點碳排放部門,要在滿足未來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節能改造與生產流程優化,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來降低能耗和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二是堅持分類施策,實現因地制宜協同轉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尊重主體功能區的主要功能,促進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發揮先發地區牽引作用。以產業集群為依托,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
做到創新轉型,關鍵是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的關系。從頂層設計看,要加強對全國各地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行動的統籌。針對目前各地實施改革的做法和進展差異較大、各地反映改革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國家有關部門要在摸清各地情況基礎上,出臺指導性意見,統一制定相關標準,同時避免一刀切。從實踐探索看,一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針對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加強跨部門、跨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二是加快構建與綠色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創新體系,大力開展綠色低碳領域集成創新、標準創新、制度創新,為綠色轉型提供強勁動能和制度保障。
做到安全轉型,關鍵是處理好積極和穩妥的關系。“積極穩妥”就是要把握好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在發展和減排、短期和長期、局部和整體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均衡,實現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一是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在保持經濟增長和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通過技術革新和政策優化減少能源消耗。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統籌規劃、先立后破,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系、處理好能源開發與節約利用的關系,針對綠色科技領域的短板弱項,完善現代化能源產業體系。二是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切實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制定應對措施以強化安全保障。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新三樣”產品碳足跡國家標準,增強應對國際貿易碳壁壘的能力。三是堅守生態安全底線,著力提高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編輯:韓衡許 送簽:韓衡許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