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醫路三十年 醫心獻祖國
我致力于外周血管疾病的診療和科研工作30余年,累計完成手術8000余例,在“大動脈炎、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糖尿病性血管性病變、主動脈瘤、外周動脈瘤、靜脈血栓”等疾病的外科、介入和藥物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我是北京醫院血管外科(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李擁軍。
不忘初心,以患者為先
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更要有耐心和愛心。面對聽力有所下降的老年患者,我會耐心傾聽老人家的想法,并將自己的回答寫在紙面上與老人家交流;面對恐懼疾病的患者,我會將專業的臨床術語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充分認識自己的疾病。我認為,“話療”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在查房的過程中,我會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教導青年醫師,在治療患者的過程中,時刻換位思考,如果這位患者是自己的親人,該怎么做?我以多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贏得廣大患者的信任,2020年獲得“第四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
精進技術、嚴謹負責
血管外科的特點在于,既可以進行微創介入操作,也可以拿起手術刀進行傳統開放手術。隨著腔內治療技術及設備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血管外科醫生和患者傾向于選擇創傷小恢復快的介入治療。
我不僅努力掌握先進的介入技術,同時也沒有丟掉傳統的手術刀,對于許多介入手段無法解決的復雜病例,開放手術是最后一道防線,兩者也可以相互結合,以最大程度地幫助到患者。
每次手術之前,我都會仔仔細細地翻閱患者的病歷資料,與手術團隊進行細致討論,根據每個患者的特點制定嚴密的手術方案,每一個步驟都經過審慎思考,如果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該怎么辦。我經常強調:“無論疾病的復雜程度如何,嚴謹的方案設計都是術前最重要的部分,不可省略,也不能輕視,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術中的突發情況,盡可能做到游刃有余。”
問題導向、勇于創新
我的課題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礎研究、頸動脈內膜剝脫與腦卒中的防治、腹主動脈瘤相關基礎研究、大動脈炎的外科治療及發病機制研究。多發性大動脈炎的外科治療及發病機制研究,是我們團隊的特色,該課題組已經建立了全國領先的大動脈炎臨床數據庫及生物樣本庫,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較早探索治療性血管生成領域的研究者,我們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療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將納米材料技術與基因治療相結合,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缺血部位。目前,正進一步推動臨床轉化應用研究工作,旨在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幫助到更多血管性疾病患者。
我長期致力于外周血管疾病及與生物材料的交叉學科研究工作,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類課題24項,在研課題12項。獲得2項發明專利。
崢嶸歲月,薪火相傳
我師從血管外科知名專家管珩教授,始終謹記管教授關于做人做事的教誨。我常對學生們說:“我站在管教授的肩膀上走到今天,希望你們也可以站在我的肩膀上向上攀登。”
2009年,我獲得研究生導師資格,至今培養了14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我的學生中,有1人入選北京市臨床醫師科學家項目,有2人獲國家獎學金,1人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10余人次獲學術會議比賽一等獎,3人次赴歐美學習。
相比發表論文、做課題,我更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科研方面,我希望學生有自己的興趣點并能夠完善實驗設計深挖下去;在臨床方面,我常常詢問學生的看法,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不成熟也沒關系,然后一步步啟發式提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外科大夫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我手把手指導學生進行體外人工血管吻合,耐心地一步一步糾正操作細節、傳授技巧。我希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規范鍛煉,可以幫助每一位學生豐滿羽翼,讓莘莘學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勇毅前行,成長為中國優秀的醫生、一流的研究者,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者單位:北京醫院)
( 編輯:閆奕 送簽:閆奕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