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與角色共成長
我叫張翠珍,外交學院教師,無黨派人士。在我迄今五十幾年的人生中,有幾個重要的角色,第一是從1995年起成為外交學院教師,其中2001至2003年在中國駐英國使館工作;第二是從2012年起連續三屆被選為北京市西城區人大代表;第三是從2019年起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每一個角色看起來各不相同,實則相通,融合在一起,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回想起來,在英國常駐算得上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最顯而易見的收獲是英語交流的心理障礙從此消除了,再就是回國后開始嘗試英語授課。記得離任前查培新大使問我外交學院的課是不是都用英語上,我當時的回答是“沒有”。然而,查大使的問題點醒了我,回到北京,我從采用英文影印版教材起步,授課語言逐漸從中文轉向中英雙語直至全英語。在2014年教育部第二輪教學評估中,兩位專家進課堂聽課,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后來《保險學原理(英語授課)》被評為“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
熟練使用英語工作為我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我加入了學校的非洲研究中心,去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政治學系訪問,為當地學生講中國問題;去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開會,就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領域的選擇、外交關系對雙邊經貿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言。此外,主持一項“中非聯合交流計劃”研究項目,絕大部分內容來自對非洲國家的官員、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的訪談,以調研素材為依據的研究結論使項目報告獲評優秀。在此過程中,我對非洲的了解不斷增加,而這些又反哺了課堂教學,尤其在海外投資風險管理、國際發展課堂上。
對北京的研究關注,起源于2009年做外國人對北京形象的認知調查。被選為西城區人大代表后,為西城區外辦做了“西城區國際化研究”與“歐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經驗借鑒”兩個項目,為西城社科聯做了“老字號的國際形象調查”,也基于個人興趣研究北京市金融業開放、金融街發展等問題,對北京的關注由此更多了,范圍也更寬了。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是全國政協領導下的高端智庫,調研與國際交流是其重要工作。我參與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同‘一帶一路’建設有機融合”調研,調研報告獲領導人批示。我也有幸參加了幾次國際活動,比如在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組織的兩次會議上,分別分享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經驗、道路聯通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國實踐;2023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經濟社會理事會和類似組織國際協會(以下簡稱“國際協會”)全體會議及管理委員會會議,見證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國際協會章程;在俄羅斯主辦的積極市民“社會”論壇全體會議上以數字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為題發言。
在對外交流中,我逐漸感到,平鋪直敘遠沒有案例分享效果好。例如,2019年在曼谷,介紹中國減貧經驗時我用了東西合作、外交部定點幫扶云南金平、麻栗坡的案例,吸引了聽者的興趣。2023年,在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組織的亞洲高速公路聯通與2030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我以“要致富先修路”的起源地四川洪雅縣、云南怒江溜索改橋、先天無任何資源優勢的義烏發展成中國最富、最國際化的縣城之一為案例,分享中國實踐:道路聯通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甚至還會創造經濟奇跡。生動的案例讓十分鐘的線上發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發言結束后即收到了來自我國駐前方機構的感謝。這次經歷讓我切身體會到,以交流效果為目標,選擇恰當的案例,案例中有人、有過程、有結果,結論因而不再是發言者的單向陳述,而是發言者與聽眾的共同發現。此后,我將案例法用在面向發展中國家政府官員的培訓課程中,比如用深圳的發展史講述開放促發展,反饋極好。
每增加一個角色,都延展了自我世界的邊緣,拓展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自己、對北京、對祖國的認識因而不斷豐富,我的表達也更生動更有力量,這個過程堪稱美妙。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
( 編輯:閆奕 送簽:閆奕 簽發:趙品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