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新時代先鋒

叩古問今 且行且思

——記全國三八紅旗手、人民日報社文藝部藝術編輯室主編楊雪梅

王瑨
來源:旗幟網2024年08月09日15:26
文字縮放:

2020年9月30日,楊雪梅采訪陶瓷大家耿寶昌先生。

2020年9月30日,楊雪梅采訪陶瓷大家耿寶昌先生。

不久前,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這是殷墟90余年豐碩考古成果的生動展現,凝結著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從發掘、研究到保護、展示,眾多幕后英雄在考古文博領域默默奉獻,楊雪梅就是其中之一。在殷墟的文物保護方面,她功不可沒。

2018年,正值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楊雪梅利用“五一”假期到殷墟探訪,發現考古工作站周圍此前暢通無阻的地方被鐵皮圍了起來。面對這不尋常的現象,“我有意識地從多方面了解真實情況。當時,針對殷墟的盜掘行為屢禁不止,嚴重影響正常的考古工作。”楊雪梅回憶。那個假期,她放棄休息,開展深入調研,撰寫了內參《殷墟遺存正面臨大規模盜掘和破壞》,得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此后,安陽市委市政府對殷墟文物安全開展集中整治,持續發起打擊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殷墟文物保護的形勢持續好轉,殷墟文物保護的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一舉扭轉了多年來殷墟文物保護面臨的困境,殷墟再未發生新的文物盜掘案件。

自1995年參加工作,楊雪梅就長期從事考古文博事業的報道,關注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中西文明交流、博物館及文物保護等領域,致力于考古知識的普及和全民考古素質的提高。她的作品呈現兩種鮮明的風格:一方面論證嚴謹,比如談“要讓基層文保不犯難”,論“別把非遺當成‘金錢樂園’”,呼吁“讓大學精神穿透圍墻”;另一方面,不少作品飽蘸詩情,比如她寫“歲月無聲,唯石能言”,寫“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她常帶著思考,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叩古問今,且行且思,正是楊雪梅職業生涯的寫照。

“2019年曾經到青海看烏蘭泉溝壁畫墓的發掘。那時技工還在辛苦地往外運石頭,掩藏在壁龕中的王冠還沒有被發現。2020年再見時,整個大墓已經整體搬遷至室內進行復原整理。好朋友見面分外親切……有那么多想去看的遺址,有那么多想去的考古田野,多希望可以成行。這些行走雖然可能都無法形成即時的文字,但誰能拒絕考古的召喚?”

——摘自楊雪梅《那些沒有寫出來的文字》

楊雪梅有激情,有正義感,一直在用手中的筆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與呼。在人民日報社工作將近30年,不論是當普通編輯還是當主編,楊雪梅都堅持深入一線。每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總有一些遺址是她曾探訪過的。牛河梁、石峁、陶寺、二里頭等重要遺址她去過多次。“最打動我的,是與古人的‘對話’。在考古遺址,我會忽然感慨我們腳下的土地就是幾千年前古人活動的區域,這樣的歷史場景只有在現場才更顯真實,會對文明發生的空間、布局、環境有所思考。”楊雪梅說。

持之以恒勤積累,厚積薄發結碩果。長期深入一線的楊雪梅,把自己培養成了專家。她主持創辦的人民日報文化遺產版,刊發近千篇大家、名家文章,成為文化文博界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作為記者先后撰寫超1100篇新聞報道,深入調研古跡被毀、名人故居被拆、假古董代替真遺產等現象,主筆中國考古學百年、故宮6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重大新聞報道,相關言論被選作高考試題,不少文章實現“破圈”傳播,她本人也榮獲國家文物局“首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稱號。

“2022年9月,‘藝近人和’開欄,將目光投向基層文藝實踐,把頭條版面留給堅持在基層演出、為基層群眾綻放文藝之花的文藝院團和文藝工作者。截至目前,該欄目已經推出35篇報道,覆蓋了26個省份,涉及戲曲、音樂、舞蹈、電影、曲藝、皮影、木偶等多種藝術門類,獲得了方方面面的關注、支持乃至贊許。”

——摘自《人民日報》2024年2月1日20版

2021年1月9日,人民日報文化遺產版刊發楊雪梅專訪考古學家、北京 大學嚴文明教授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

2021年1月9日,人民日報文化遺產版刊發楊雪梅專訪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

楊雪梅有干勁,有創造力,在工作中不斷創新主題宣傳形式,是報網微端全媒體好手,為人民日報文化文藝宣傳工作作出突出貢獻。主持策劃的“堅持兩創書寫史詩”“品味紅色經典”“藝近人和”等欄目被稱為“被報道的報道”。融媒體海報《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習近平這些金句值得銘記》《循著總書記的講述,一起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閱讀量達數十億次,結集出版的圖書《品味紅色經典》獲得“中國好書”等榮譽。談及成績,她認為自己“有幸見證了中國考古迎來黃金時代,有幸向厥功至偉的考古學家們、博聞強識的同行前輩們學習”。

1996年,楊雪梅在人民日報刊登第一篇文章《尋找真誠的友情》,文中親切地稱讀者為“朋友”。這么多年來,她與文化名家交友,與考古工作者交友,也用真誠動人的文字與讀者們交友。“今年元旦,我又去看了良渚遺址,看到夕陽掠過5000年前的廣場、房址、宮殿臺基,讓人沉醉。”帶著好奇心與探索欲,她依舊“在路上”。

(來源:《旗幟》2024年第5期;作者系人民日報社記者)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徐雅維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