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服務功能,為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建立安全海洋通道及夯實海洋產業發展基礎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 2023年10月15日,觀眾在2023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連江館參觀。
支撐我國海洋戰略建設的科技力量
海洋領域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加快推進。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2家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即嶗山實驗室和漢江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正在形成。同時,還有8個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依托企業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8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多個中央與地方合辦的實驗室。還有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建設的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國家工程實驗室、兩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5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托這些重大科技平臺,實施了一批海洋領域國家重大項目,發起了系列海洋大科學計劃,在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涉海高校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全國涉海類高等院校共15所,其中,綜合類大學5所、海洋類大學6所,其余涉及海洋資源勘探、海洋船舶和師范及國防類院校共4所。從全國海洋科學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涉海領域A+等級高校兩所,B等級高校6所,C等級高校7所。從學科建設來看,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物理、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海洋地質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海軍裝備、地理科學、軍事海洋學等,學科體系不斷完善。我國海洋領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知識創造能力持續增強,為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海洋領域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日益凸顯。我國海洋領域國家科研機構主要從事基礎性和公益性海洋科學研究,以及海洋觀測、預報等業務,涉及海洋基礎科學、海洋工程技術、海洋信息服務和海洋技術服務四類,分別隸屬多個部委和機構,形成了各有側重且彼此交互的格局。其中,中國科學院直屬科研機構共有6家,自然資源部有3所綜合型海洋研究所,農業農村部直屬研究所有3家。近年來,海洋領域國家科研機構在海洋調查觀測、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如我國自行研制成功的6000米深高精度CTD剖面儀、船用寬帶多普勒剖面測量技術等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取得歷史性突破,潮汐能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同時,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載體建設方面成效明顯,如“科學”“探索”“實驗”和“向陽紅”系列科考船,“深海勇士”和“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潛龍”系列自主水下機器人,“大洋號”綜合資源調查船和“藍!碧枴ⅰ氨倍贰碧柡Q鬂O業綜合調查船,以及國家級深海微生物資源庫等相繼建成和投入使用,為我國海洋資源勘探和開發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海洋領域培育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領軍企業。2022年,我國有7家海運船舶和資源勘探領域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其中,船舶類企業1家、資源勘探類企業3家、海運類企業3家。這些領軍企業持續加大關鍵技術研發,在海洋電子信息設備、海洋信息系統與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海洋通信、船舶導航等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同時,近年來在海洋領域也涌現出一批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科技型企業,推動我國海洋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國涉海領域瞪羚企業、上市企業皆已達上百家。
加快海洋戰略科技力量的體系化布局
近年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對我國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時期要加快海洋戰略科技力量的體系化布局,從注重點的突破轉向強化系統能力的提升,加快構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體系,著力解決我國海洋發展中戰略性、長期性的科學技術難題。
推動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與協同化布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推動嶗山實驗室和漢江實驗室建設,優化重組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在事關國家海域安全、新興產業培育和環境治理的關鍵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基礎設施及海岸實驗基地等。著力構建以國家重大使命和戰略任務為導向,以海洋國家實驗室為牽引,以涉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綜合科考船、深潛器、大科學裝置等為支撐,海洋領域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等密切合作的新型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體系,有組織地開展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提升我國海洋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全球海洋戰略必爭領域的建制化布局。重點是加快提升我國深海遠海的探測考察能力,適度超前布局一批國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一批建制化的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開展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研究,以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依托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力爭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強化對海洋領域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的投入,推動大科學裝置聯合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海洋領域新興學科建設。重點聚焦深海智能技術與裝備、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藍色糧倉與海洋工程裝備、深海資源探測與開發、海洋生物質生產和加工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重大項目,著力培育面向未來的海洋科技新優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打造一批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高地。圍繞地方資源稟賦特色與海洋產業結構特點,結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突出、輻射帶動明顯的海洋科技區域創新高地,促進中央與地方協同配置重大科研平臺、戰略性科學計劃、領軍人才和改革政策,形成上下協同、梯次聯動的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新格局。積極探索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在科研方向、人才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賦予其更多自主權。搭建高端開放科學平臺、優化開放科學環境、提升開放科學技能,加快建設海洋開放科學生態體系,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在體系內開放共享。
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建設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圍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建設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科技領軍企業進行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上下游中小企業持續延伸產業創新鏈條的集群式創新機制。支持海洋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校院所在海洋生物、新能源和資源開發等前沿領域,聯合創建一批全新體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引導海洋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立行業工程實驗室,打造一批跨領域、大協作和縱深交叉的創新基地。鼓勵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加大對深遠海相關領域關鍵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企業基礎研究支出所得稅加計扣除比例。
(來源:《旗幟》2024年第1期;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