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特稿

開放包容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活力源泉

孫貝貝
來源:旗幟網2023年12月18日14:04
文字縮放: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深刻闡述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開放包容始終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活力源泉。中華文明正是在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中呈現出博大氣象,充滿活力、生生不息。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對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推進“兩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意義深遠。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涵養了中華文明的包容特質

“草木有情皆長養,乾坤無地不包容”。中華文明綿延不絕,離不開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包容性深深根植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并貫穿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中國幅員遼闊,在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階段,中華大地上孕育著分散在各處的族群和文化,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各自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同時也與其他族群和文化互動、交流和碰撞,促進相互間的進一步發展。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區和族群、不同文化和習俗的交流和互鑒,呈現出突出的包容性。華夏文明在不斷吸納、融合周邊族群與文化的基礎上,構成中華文明的主體,中華文明在歷史演進中始終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兼收并蓄。

2023年3月20日,游客在山東省曲阜市尼山圣境研學基地的大學堂參觀,感受儒家智慧。

2023年3月20日,游客在山東省曲阜市尼山圣境研學基地的大學堂參觀,感受儒家智慧。

《禮記·中庸》里講:“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天地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其寬廣的胸懷,能夠包容、化育萬物,天地間萬物一同生長而互不危害,各種行為同時進行而互不矛盾,這鮮明地呈現了中華文明包容性的仁愛、和諧特質。《論語》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和而不同”,則蘊含著和睦、和諧、包容、融洽的理念和寬廣仁和的胸懷。“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古代先賢充分尊重并贊賞文明的多元性,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這些都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

在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中華大地上,在各民族共生共存的環境中生長起來的中華文明,不固步自封、尊重差異、對各種文化理念保持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這是中華文明始終充滿活力、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也是中華文明汲取豐富營養而不斷壯大的根本所在。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因其突出的包容性而獲得更多的認同和維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共同培育了偉大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論是在王朝統一時期還是在戰亂分立時期,交往、交流、交融從來都是歷史的主流,維系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同時,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進程中更加凸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有通商、通婚等形式的友好往來,也有過對峙、沖突甚至戰爭的往來形式,但是主流是各民族間的交往不斷擴大,交流不斷擴容,交融不斷加深,形成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中匯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華文明注入了各民族的基因。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融合各民族先進文化,牢固構筑中華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

“華夷一家”“天下一統”的觀念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深深鐫刻在古代治國理念中。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向心力和內聚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全國性政權后,立即接受并認同“中外一家”的文化傳統,強調“所承之統,堯舜以來中外一家之統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禮樂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為各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政治保障。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處理周邊和民族關系時主張親仁善鄰、天下一家,蘊涵著協和萬邦、和睦共容的觀念。“五方之民,皆有性也”。同則相親,異則相敬。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充分尊重相互在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宗教、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和多樣性,并“因俗而治”,為各族人民之間良性互動和深入交流交往交融創造了積極條件。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和共同進步,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有力推進了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

中華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發展和完善的,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歷史,就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在“統一性”與“包容性”的影響下匯聚多元文化的歷史。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是本民族歷史智慧的結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以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心態與其他民族和睦共處、取長補短,進一步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和外延。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中國并非宗教國家,但中華大地上并存著豐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后傳入中國,在中國扎根、生長,并與中華文明交融交匯、和諧共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形成了各種思想和學術流派,百家爭鳴,老子創立道家學說,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此后儒學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則產生于東漢后期,后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發展而成為較為成熟的本土宗教。中國很早就有自身所服膺的儒家思想和本土宗教,但對外來思想與宗教并不排斥。隨著中外交流交往的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周邊地區乃至更遙遠地域傳播的同時,也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吸納各種外來文化,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伊斯蘭教在唐朝前期隨著遣唐使的東來而傳入中國,基督教和天主教也隨著中西交流交往的深入而陸續傳入中國。

河南省許昌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用許國編鐘 (復制品) 演奏《鹿鳴》。

河南省許昌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用許國編鐘(復制品)演奏《鹿鳴》。

歷史上不斷有各種文化和宗教元素融入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厚德載物、兼收并蓄,以寬廣的胸懷接納這些宗教和文化,我國逐步形成了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局面。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更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各類宗教在傳入中國之后多能適應中國社會,進而本土化,融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宗教的發展規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發展,都必須同所在社會相適應。各類宗教在中華大地上相互交融、良性互動、共生發展,“和而不同”,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吸納、融會貫通不同文化,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和創新發展。如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哲學觀念、文學藝術和禮儀習俗,豐富發展了中華文明。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正是因為突出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包容力,中華文明得以平穩順利地包容多種內生或外來的宗教,形成中國各宗教信仰有序并存、多元發展的局面。中國總體上維持著和諧平等的宗教關系,是世界上善于處理宗教關系的典范。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其他民族和文明交往交流。“大邦者下流”。老子勸誡君主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展現大國的胸懷和擔當。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文明以積極的心態和包容的胸懷吸納域外文明。漢武帝時,張騫數次出使西域各國,開辟了中華文明與中亞和歐洲交往交流的通道,在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也帶回域外物產、技術、文化等,顯示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也為世界文明貢獻了中國力量。

唐朝是中國古代文明最為璀璨的時期之一,與周邊民族、國家和睦相處,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博大的胸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吸收外來文化,對外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鑒達到新高度。都城長安和洛陽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和各國人民友好交流的中心,中國不僅派遣使者到周邊的國家如高麗、新羅、天竺等國,也與波斯、非洲等一些國家有相當程度上的貿易往來,中西交流更加繁盛。海納百川、兼容并包,中國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經,歷時17年,帶回佛教經典600多部,并積極進行翻譯傳播,推動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也為中華文明增添了豐富、多元、開放的元素。

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極盛的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向海外諸國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積極探索與世界的溝通與融合、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同時,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也為中國帶來了天文、地理、算學、幾何、醫學等知識和技術,為古老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元素。世界的文明成果通過絲綢之路、瓷器之路、茶馬古道等持續不斷地進入中國,又經過與中華文化的有機結合而融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中華文明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同時,又保持著包容、和諧的特質,展現出的友善、自信和從容,彰顯了中華文明的親和力。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劫難,文明蒙塵。有志之士以寬廣的胸懷,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主動地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改造中國社會,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直到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為古老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華文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影響下得以再造和新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視對中華文化中包容特性的歸納闡釋與轉化運用,提出“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原創性戰略性重大思想觀點,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根本遵循與方向指引。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包容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來源:《旗幟》2023年第11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