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歷史主動精神”

張瑞濤
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0日08:23
文字縮放:

“歷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品質,它既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歷史和創造歷史的精神,又是運用歷史規律指導人的實踐活動、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

歷史主動精神是人的歷史性與歷史的人格性的辯證統一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有主觀能動性。動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客觀世界,但這種“改變”只是出于本能。在生命世界的發展歷史上,人以其主動的、積極的和創造的能動性,建構了屬人的世界歷史。

一方面,人的能動創造性反映客觀世界,成就了屬人的“歷史”。這種“反映”不僅是對外界現象的有目的、自覺地反映,更是以理性思維的邏輯推理和抽象加工實現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并依據新思想新觀念科學預見未來發展的過程。有了人的存在,自在自然就區分出屬人的世界和本來的世界。人天然不是自然的主人,但自從有了人,人自然成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體。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推進了客體世界的主體化,這個過程就是“歷史”的形成過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歷史”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凝聚,“歷史主動精神”就是體悟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歷史”的自覺精神。所以說,“歷史”是人的能動性的代名詞,“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化的人。另一方面,人的能動創造性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使得由客體世界鑄就的“歷史”體現出“人格性”。人根據自身的需要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創造了新的客體世界,這就是主體的客體化。人改造客觀世界、人的主體性實現客體化的過程中,人既創造了展示人的主體性的“歷史”,也創造了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人的主體意志客觀化過程和客觀世界的主體化過程實現了雙向互動,所以,自從有了人,也就有了屬人的歷史。

人與歷史的主客共生內含著這樣的邏輯關系:人只有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創造屬人的人類文明的歷史活動中,才能成為歷史主體;同樣,人類社會的歷史只有在作為人的歷史活動的要素時,才能成為歷史客體。人作為主體,意味著人始終處于歷史活動中;就人的創新創造離不開歷史的苑囿而言,歷史的演進規律豐富人的認知世界,歷史凝鑄了“人”,體現出人的歷史性,“人是歷史的產物和結果”。歷史作為客體,意味著歷史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要素;就歷史是人的意志、價值、觀念的外化與客觀化而言,“人”有視域的局限性和認知范圍的界限性,人所創造的“歷史”天然凸顯出人的思想烙印,體現了歷史的人格性,“人是歷史的前提”。

人的歷史性與歷史的人格性的辯證統一是“歷史主動精神”的生命表達,體現了人的能動性發揮的有效性和層次性以及社會歷史發展的規范性和進步性。

歷史主動精神是人的選擇性與歷史的規律性的辯證統一

無論是歷史造就“人”的過程,還是人創造“歷史”的過程,都要以實踐為中介才能夠完成。實踐為人的存在和歷史的形成提供了拓展空間。

一方面,實踐使歷史的規律性得以呈現。歷史是實踐中的歷史,不存在憑空產生的“歷史”。并非一切客觀世界的事物都能被人認識,只有那些進入人的實踐活動的歷史現象和歷史經驗才能被認識,人才能形成對歷史的“規律性”認識。所謂“歷史的規律性”,即在人的歷史活動中,諸多社會歷史現象所呈現出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必然聯系。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從根本上說,歷史的規律性首先表現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正如馬克思所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人的實踐活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超越歷史的規律性界限,既不能在生產力尚未充分發展時隨意變更、拔高生產關系,也不能在生產關系難以適應生產力狀況時仍維持原狀、故步自封,否則都會阻礙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實踐凸顯人的選擇性。實踐是人的實踐,不存在沒有人參與的實踐。這意味著歷史的“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人們依據歷史的“規律”,結合自身的需要,在諸多可能方向中選擇特定的實踐目標,并以此為指導改造客體世界,歷史便呈現為人的“選擇”。所謂“人的選擇性”,是人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進行實踐的屬性,“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沒有人的選擇性,尤其是合乎歷史前行方向的選擇,人與客體世界便失去了辯證互動的基礎,歷史的規律性也就無從談起。

人與歷史的空間拓展內蘊著這樣的邏輯關系:人的需要和主觀意志匯聚成人的選擇,客體世界的本然趨勢因為人的實踐而走向實然的現實,“獲得外部現實的實在性”,人在活動中的目的性拓展了歷史的存在空間。當然,歷史的空間拓展也是對人認識歷史、把握歷史、創造歷史的正確性的評判過程,人的選擇性不是隨心所欲地,而是受“外部世界的規定的(方面、特征、現象)”,客體世界的實然存在因為人的實踐而走向應然的反思,歷史在活動中的制約性拓展了人的發展空間。歷史的空間拓展意味著人的選擇性的主動發揮,人的選擇性促使歷史不斷生成;人的空間拓展意味著人在歷史的規定和滋養中成長成熟,歷史的規律性促使人的主體選擇性不斷增強和優化。

人的選擇性與歷史的規律性的辯證統一是“歷史主動精神”的生命法則,既尊重歷史的規律性對人的選擇性的制約,又提倡人的選擇性對歷史的規律性的實踐把握和凝練提升。

歷史主動精神是人的創新性與歷史的繼承性的辯證統一

人與歷史的主客共生以及人與歷史的空間拓展,體現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征程。

一方面,歷史映現出時間的前后相承,呈現了歷史的繼承性。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據此,后一階段的歷史總是包含前一階段歷史的因素和要素,并受前一階段的歷史影響。比如生產力的延續,“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生產力的延續構成了前人與后人生產關系的延續,所以,社會形態保持相對穩定,呈現為歷史的繼承性。還應看到,縱然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但舊事物中總有某些部分能適應新的環境,當人們尋找客觀時間激蕩沖刷出的歷史精粹時,必然經歷“主觀”的回顧和研判,呈現為歷史的繼承性。另一方面,人描繪出時間的日新月異,呈現出人的創新創造性。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據此,人的需要在與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獲得滿足,也不斷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呈現“無限性和廣泛性”。這種需要顯然并非單純地延續以往歷史或直接地在自然世界中就能獲得滿足,而要通過人的創新創造。人通過實踐發揮創新創造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轉換了生產關系結構,推動了社會形態和人類文明由低到高的進步,呈現為人的創新創造性。還要看到,一些歷史要素之所以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在于其本身的進步性,還在于人利用新思想和新技術對其不斷拓展和完善。因而,重構歷史要素并型塑歷史的未來發展方向,呈現為人的創新創造性。

人與歷史的迭進更新彰顯著這樣的邏輯關系: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也是人發展的空間。時間承載了人與歷史的積極發展。正是人的存在,使標識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的客觀時間通過實踐活動被人化并賦予了歷史屬性。因此,“歷史”的發展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人”的發展是歷史的要素、過程和產物在時間中的鐫刻。

人的創新創造性與歷史的繼承性的辯證統一是“歷史主動精神”的生命路向,人因歷史的繼承而固本培元、恪守正道,歷史因人的創新創造而順時應勢、貫古通今。

〔作者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編輯:王春春   送簽:王春春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