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的運行剛強勁健,君子也應像天一樣,頑強拼搏,積極進取,攻堅克難,奮斗不止。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宇宙觀、人生觀的集中體現,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不屈不撓、勇于革新的精神品質,造就了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帶領中國人民自立自強、不懈奮斗、開拓創新,書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新篇章。
>> 在位于黔桂交界大苗山深處的烏英苗寨,駐村干部帶領村民維修河堤 (資料圖)。
自強不息的思想淵源
中國古人將日夜更替、四季變換的自然現象道德化,總結為上天具有的“剛健”之德,認為人也要“效天為之”“自強而成德”。
自強不息意味著自立自強、積極進取。《道德經》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只有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走向真正的自強。朱熹認為君子之行要效法上天之行,便要“自強其志”,日新又新,“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不斷克服侵蝕意志的私欲,使“天理常行,而周流不息”,練就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面向真理不斷奮斗的精神力量。
自強不息意味著堅韌不拔、不畏險阻。《周易·困卦》言“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將身處逆境而不喪其志、不失其“道”,作為君子剛健品格的基本特征。孟子將挫折逆境看作磨礪精神的機會,在困苦中“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方能承擔上天賦予的使命。宋代學者尹焞有言“知其難而自強不息,則其至于善也必矣”;朱熹也說“天下事無不可為,但在人自強如何耳”,倡導堅定信念、迎難而上的積極態度,反對瞻前顧后、屈服于事勢的“無恥而茍安”。
自強不息還意味著剛健有為、永不懈怠。墨子主張“非命”,認為成敗利害在于人事而非天命,“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人必須主動作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淮南子》認為“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將自強不息看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朱熹認為“不能自強則聽天所命,修德行仁則天命在我”,胡寅說“古之圣賢未嘗不以懈惰荒寧為懼,勤勵不息自強”,都展現出自強有為、不懈奮斗、勇于把握自身命運的剛健品格。
中國歷史上對自強不息的實踐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強不息浸潤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品格和歷史實踐,成為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中國歷史上涌現出無數自立自強、百折不撓的仁人志士。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欲以周公之道救世安民,面對窮乏困苦乃至“絕糧”的窮途,“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富貴利達改變初心,踐行了“君子謀道不謀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君子品格。面對兵敗國危身辱的困境,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問疾”,越人上下一心,奮發圖強,終于攻滅吳國,一雪前恥。司馬遷身受腐刑,“身殘處穢,動而見尤”,以堅強的意志忍辱負重、發憤著史,創作出不朽的《史記》。蘇武出使匈奴,遭到扣押,面對威逼利誘,拒不投降,被發配到荒無人煙之地,仍手持代表大漢國威的節杖,前后歷經19年磨難,終于返回故土,其堅強不屈、自強不息、忠貞不渝的精神千載傳頌。
面對天災人禍,中國人頑強拼搏、勇于斗爭,留下了無數光輝事跡。帝堯之時洪水泛濫,大禹率領諸侯百姓開鑿壅塞、疏通大河、導水入海,“勤勞天下,日夜不懈”,終于戰勝了自然災害,“眾民乃定,萬國為治”。南宋時期,文臣武將為恢復中原、抗敵救國殫心竭慮。岳飛率領大軍北伐抗金,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直逼開封,中原人民群起響應,一度形成光復北方的有利態勢;金軍進犯,南宋理學家張栻屢次上疏,建議朝廷堅持抗金,“誓不言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彰顯出威武不屈、自強不息的剛毅意志。清朝后期,英國對華傾銷鴉片,毒害人民、腐化吏治、掠奪財富,“漸成病國之憂”。林則徐受命于廣東查繳鴉片、驅逐躉船,請定洋商夾帶鴉片之罪,采取了虎門銷煙的堅決措施,屢次擊敗英國殖民者的武裝挑釁,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歷史序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面對政治衰敗、國家危亡,歷代王朝展開了一次次謀自強的改革努力。秦孝公時“國亂兵弱”“諸侯卑秦”,他果斷任用商鞅變法,明法令、行縣制、開阡陌、獎耕戰,取得了“國富兵強,長雄諸侯”的成效。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極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國力,唐代統治者先后任用劉晏、楊炎等人改革財政。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面對聲言“舊制不可輕改”的保守勢力,德宗“行之不疑”,使“輕重之權歸始于朝廷”,有效提升了中央實力,一度創造了藩鎮“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北宋時期,面對內憂外患,范仲淹、王安石先后主持變法,“變風俗,立法度”,追求富國強兵,“期合于當世之變”。明代中期政治腐敗,宦官權相迭興、南倭北虜為患,張居正力行改革,“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紀綱紊亂、國力不振的頹勢。近代以來,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列強,一批官員學者提出“治國之道,在于自強”,積極譯介西方知識,開辦新式學校,建立近代企業,編練新式軍隊,力求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這些努力有的取得了巨大成功,有的則因種種原因歸于失敗,但其自立自強、勇于變革的精神一脈相承、熠熠生輝。
中國共產黨與自強不息的現代傳承
自強不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在不屈不撓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黨獨立自主、奮勇拼搏、開拓創新,帶領中國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重要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澤東強調,“我們能夠依靠我們自己組成的力量打倒我們的敵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性質,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方針,推翻了“三座大山”,開啟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新篇章。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危急關頭,黨毅然領導紅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打破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嚴酷的自然環境、糾正組織和道路上的錯誤,戰勝千難萬險,實現了由挫折到勝利的歷史轉折。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正確分析內外條件,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的正確論斷,領導我們黨革新軍隊、發動群眾、推動全民族抗戰,堅持斗爭、以弱勝強,取得了最終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的落后局面,我們黨確立了“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路線,自主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作出了自力更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決策,無數科研工作者發憤圖強、艱苦奮斗,取得了“兩彈一星”重大成就,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揚獨立自主的優良傳統,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以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始終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改革進入攻堅期,我們黨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面對敵對勢力的打壓破壞,我們黨主動迎戰,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世紀疫情襲來,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肩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氣概不斷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以自我革命精神實現自強不息,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生機活力。毛澤東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我們黨發起整風運動,實現了“隊伍整齊,步調一致,以利戰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黨奪取全國政權前夕,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將黨的建設作為經受執政考驗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刀刃向內,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持續開展集中教育,顯著增強了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為引領中華民族不斷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自強不息是中華文明的基因,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共產黨人的品格。一百年來,黨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構筑起包括長征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深刻體現了迎難而上、鍥而不舍、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黨的二十大號召全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揚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注入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突出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來源:《旗幟》2023年第6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