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如何理解“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7月04日11:30
文字縮放:

  提問:陳 帥 上海市虹口區副區長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請問如何理解這一重大判斷?

  解讀:唐愛軍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思想解放,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極大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為什么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著眼于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世紀難題,在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思想進程中實現黨和國家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以往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種不同的理論譜系,兩者是外在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關系。“第二個結合”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舉例說來,在宇宙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在天下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自由人聯合體”,中華文化主張“協和萬邦”;在社會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矛盾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系,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在道德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人的發展,中華文化主張“人心和善”。可見,兩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高度契合的,而且是互相成就的關系:其一,馬克思主義激活了古老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在現代文明中得以接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得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二,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了馬克思主義,來自異國他鄉的馬克思主義得以在中國枝繁葉茂。兩者高度契合、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在傳統與現代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過去,人們對傳統、傳統與現代關系有諸多誤解,常常囿于傳統—現代兩分法思維方式。傳統常常被視為“現代”的對立面而存在,是現代化之外的“剩余”,凡是不屬于現代的東西都被貼上了傳統的標簽。在性質認定上,將傳統理解為落后的、愚昧的、僵化的;將現代理解為進步的、文明的、發展的。事實上,兩者不是簡單的對立或斷裂關系,而是有著更為復雜多樣的關系,在諸多方面,是相互兼容的、相互作用的。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至少存在三種:有些傳統,比如封建觀念、專制制度,是現代化的阻力,兩者是否定性關系;有些傳統,比如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是現代化的資源,兩者是肯定性關系;有些傳統,比如語言文字,是現代化的條件或基礎,兩者是可兼容的關系。“第二個結合”解構了傳統—現代兩分法思維方式,推動對傳統與現代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著重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有著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否定傳統,而是接續傳統、創造新的傳統的文明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相互改變、相互塑造。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古之規矩,開今之生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傳統與現代“相互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在中與西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近代以來,中國人在精神上長期被動,中國思想文化常常被置于“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支配—從屬體系中。自從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時間,中國學術界、理論界有些人習慣于用西方概念、話語、范式闡釋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成了“西方理論”的試驗田。把西方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是提不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精神自立、文化自信的。“第二個結合”推動了對中與西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用中國理論闡釋好中國道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西方理論推演出來的,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在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長期以來,在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認識上,認為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這個廣闊舞臺上得到充分體現。這樣的認識當然是正確的,也符合百年來的客觀歷史進程,但是并不全面。“第二個結合”推動了對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兩者是“雙向奔赴”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早在1945年,劉少奇就指出,“由于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極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國的科學還不發達等條件,要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要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鮮明提出“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這一重要論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主要處理的是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問題,這一結合做得再好,也僅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無法真正“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觸及古與今、中與西之間的融合發展問題,在這里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到馬克思主義譜系中,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獲得豐厚滋養,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總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

( 編輯:王馨悅   送簽:徐雅維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