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春夏時節,萬物生長,走過了疫情的陰霾,文化產業也迎來了全面復蘇的濃濃暖意,在旅游、演出、影視等各領域,一份份成績單讓人備受鼓舞。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816億元,同比增長4%。
文化產業,是承載著人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幸福產業”,也是激活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必須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文化的溫度和力量鼓舞人心。今天,文化精品不斷涌現,文化新業態“百花齊放”,文化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大步邁進,成為助力文化強國戰略、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消費市場回暖,文化產業供需兩旺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旅游景區人潮涌動,電影院里客流不斷,文化演出場場爆滿……隨著文化消費需求快速釋放,文化產業促進政策落地見效,文化市場開始快速回暖,久違的“煙火氣”和文化味兒回歸了人們的生活。
在各地,舞劇、演唱會、音樂節等多類演出活動掀起了觀演熱潮。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49.80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10.99%;觀演人數2185.22萬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42.96%。
旅游市場的火熱更是有目共睹。“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已超過2019年同期,重慶、長沙、淄博等一批新老“網紅”城市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前去“打卡”。同時,跟團游、長線游的回暖帶動了旅游企業、航空、餐飲等行業恢復發展。
在江蘇連云港,鹽河巷歷史文化街區人頭攢動,極具本地文化特色的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等表演引得市民游客喝彩不斷。在重慶萬州區,一場宋韻國風婚禮表演拉滿儀式感。到博物館觀展,在音樂節狂歡,體驗民族風情和非遺文化,感受漢服文化和國風國潮……隨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走馬觀花”和游山玩水的旅游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旅途中的文化體驗更受關注。
文化消費的繁榮離不開優質的文化產品供給,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內容為王、匠心精神仍然是文化精品創作的核心理念。近日,“火出圈”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開啟了全國巡演,將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韻味展現給更多觀眾。《長空之王》《人生路不熟》《這么多年》等17部優質影片在“五一”期間上映,影片總數達到歷史同期新高。文化作品百花齊放、創新不斷,直擊人們心靈,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新表達。
數字經濟賦能,文化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在敦煌的一個劇場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以高科技聲、光、電系統讓游客沉浸在千年敦煌文化的視聽體驗中;在洛陽的無上龍門沉浸體驗館,裸眼5D效果逼真呈現了龍門石窟文化;故宮博物院將“全景故宮”搬到云端,讓觀眾足不出戶逛故宮、賞文物……在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虛擬化場景、沉浸式演藝豐富了旅游體驗。
如今,數字文化產業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出版社開啟了數字化變革,傳統演藝向“云端”轉型升級,經典劇目走進“線上劇場”。在網絡文學、動漫、游戲、音樂影視等領域,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促進,形成全IP產業鏈條。
5月1日,游客在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參觀鼓文化展。
“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正經歷轉型與重塑,數字文化消費有望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新增長極。”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說。
今年一季度,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0961億元,同比增長11.1%。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38%。
立足資源稟賦,文化產業促進鄉村振興
“我們世代傳承的技藝,沒想到如今這么受游客歡迎。”苗嶺山麓,貴州凱里,苗族繡娘們手中的紗線來回飛舞,花鳥魚蟲躍然畫布之上。近幾年凱里的苗繡產業化路徑已逐漸成熟,精美的苗繡文創產品走出大山,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
蘆葦畫、剪紙、面塑、蠟染、刺繡、竹編……傳統與時尚碰撞,非遺與產業融合,鄉村非遺手工業不僅在發展中實現文化的“活態”保護,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選取比較優勢明顯、從業人員較多、帶動能力強、市場認可的非遺項目建設非遺工坊,能帶動相當一部分基層群眾就業,為鄉村振興積蓄人才動能。”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各地,目前已打造了非遺工坊2500余家,涵蓋1700余個各級代表性非遺項目。
山水之間,暖意醉人,傳統古村落意蘊悠長,民俗文化項目特色鮮明,美麗而廣闊的鄉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舞臺。近年來,鄉村旅游走上發展“快車道”,獨具設計感的鄉村民宿將“生活美學”融入青山綠水,一次研學游,一場康養度假游,讓游客暫別城市喧囂,親自體驗農耕文化、非遺技藝的魅力。
文化創意與科技、生態、農業等要素深度融合,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體系,以文化產業為農業賦能,為農文旅融合發展帶來廣闊空間。山西東馬寨村,打造了集觀光度假、農事體驗、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勝地。四川明月村,用竹海、茶山、陶藝、草木染等元素滿足了游客們對浪漫田園和文藝村落的想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鼓勵鄉村地區發展文化產業,提出了創意設計、演出、音樂、美術、手工業、數字文化、特色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等重點發展領域。
越來越多企業、創業者、藝術家投身到以文化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事業中。貴州丹寨小鎮成為“網紅”目的地;北京下苑村成為200多位藝術家的新故鄉……文化產業的賦能“點石成金”,正在為鄉村振興帶去源源不斷的新力量。
(來源:《旗幟》2023年第5期;作者系光明日報記者)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