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庇汕迦A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聘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所著的《科學的歷程》以宏大的歷史觀、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以西方文明和科學的發展為主線,同時講述了東方文明和科學技術對人類進步的重大貢獻,是一部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世界科學發展歷程、傳播科學精神的著作。閱讀本書,不僅可以了解世界各國的科學發展歷史,而且可以從科學發展史中汲取科學智慧、體會科學精神、尋找科學發展道路。
科學探索精神是創造人類精神文明的鑰匙。吳國盛教授在書中寫道,“科學和技術在文明史上始終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仿佛承載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存下來;昔日的城堡、宮殿化為灰燼,昔日的赫赫戰功隨歲月而煙消云散,但是支撐著每一時代人類物質生活方式的技藝卻傳了下來,顯示人類對自然界知識增進的科學理論傳了下來”。科學的歷史雖然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小部分,但卻是本質的部分,是唯一能夠解釋人類社會進步的那一部分。最早,對火的使用標志著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走向文明,正是這一對科學技術最初的理解,使得人類開啟了自身的文明歷程。而在漫長的農業文明中,中國的四大發明也為文明的下一次變革積蓄著力量。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變了知識記錄和分享的方式;印刷術使得大量生產書籍成為可能,讓知識成為平民也可以觸及的內容,打破了教會的壟斷;火藥徹底改變了戰爭;而指南針則是大航海時代中遠航的水手們發現新大陸財富的必要條件。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文明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史。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改變了傳統畜力的機械時代,推動英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大國;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更是徹底改變乃至塑造了現代文明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人類在科學歷史上的每一次黑暗中探索,每一次向前邁進的一小步,人類文明才得以不斷延續、不斷進步、不斷擴展?梢哉f,科學的繁榮,就是人類文明的繁榮。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邀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羅會仟向學生講授《量子的愛情你不懂》,科普量子原理。
科學思辨精神是人類自我革新、發展進步的發動機。當下,過于強調科學的技術化、實用化與工具化,必然導致科學相應的人文發育不足,而純粹的求知與思辨探索則是培養一種“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和態度。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明了第一臺使小磁針繞載流導線連續運動的電動機。在最初展出時,曾有人問法拉第這個玩意兒有什么用。法拉第反問:“新生的嬰兒有什么用?”的確,這個嬰兒不久就長成了巨人,推動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一步。學者、知識分子、科學家固然有其“長技”,但關鍵在于求知、思辨、載道、弘道。書中提到古希臘時代的理性,不是今日片面的技術理性,而是包含著目的論和“善”的理念。對知識純粹超脫是古希臘人的特質,這一點在書中不斷提到,如果學生問老師學這種知識有什么用,老師會生氣。對他們來說,知識是高貴的人的精神追求,這些人的生活只與哲學、理性、思考、辯論相關,而與實際的生產勞動無關。無論是泰勒斯提出的水、赫拉克利特主張的火還是畢達哥拉斯認為的數,哲學家們對世界的探索只是為了解答對神秘自然界的困惑,通過求知獲得更大的確定性。也正是由于人類的每一次求知思辨、每一次求真探索、每一次科學地質疑、每一次客觀批判,才造就了日益完善的現代科學體系,促進了社會不斷進步。
科學創新精神是科學事業永續發展的正確道路。吳國盛教授在書中講述,16世紀,哥白尼通過精密的觀測,提出了質疑托勒密理論地心說的日心說體系,這一發現違背了基督教《圣經》的神圣性,但他的研究帶動了一系列觀念上的變革,為日后天文學宇宙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哥白尼學說中的革命精神強烈地感染了布魯諾,他將宣揚日心說以及進一步宣揚宇宙無限思想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此后的故事讓布魯諾成為了當時宗教信仰下的科學的犧牲品,但他卻從來沒有后悔。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留斯通過親自動手解剖人體,用實踐證實了當時人體生理構造學說的權威——蓋倫學說中的諸多錯誤,構建了新的人體結構學說,引起了神學家和保守醫學家的不滿,他最后被宗教迫害,但仍至死不渝。由此,科學家應當相信科學研究工作更像是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其中充滿了創新的激情、充滿了意義的突顯。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因為讀史使人明智,閱讀科學的歷史將使科學時代的人們變得深思熟慮、深謀遠慮!币粋國家的科學發展離不開科學人才與科學文化,也離不開從小的科學教育。一方面,科技工作者應當闡釋科學的本質,重新確立科學的形象,重新審視“科學與人文”“技術與人文”的關系。另一方面,科學教育應當授予學生學習、思辨、創造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書本知識。作者在文中指出,“在教科書中的新概念、新術語、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學生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這就是真理,學習它,記住它。久而久之,歷史性的、進化著的科學理論被神圣化、教條化”,“它不自覺地剝奪了學生的懷疑和批判精神,而懷疑和批判精神對于科學發展恰恰是不可或缺的”。過于功利性的教育方法會導致學生在學校單純地接受知識,并把學到的知識奉為真理,卻忽略思辨、探索、創造的過程。由此,我們更應該培育一種科學的文化,讓科學更加純粹,不斷在年輕一代中播下科學的種子,讓年輕一代崇尚科學的精神,激發探索科學的熱情。
(來源:《旗幟》2023年第5期;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