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延安時期是理想高揚、英雄輩出、精神振發的革命年代,以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堅定而崇高的革命理想,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擔當,以及對革命后代的嚴格要求、關心厚愛,共同營造出那個火紅年代的革命家風。由筆者撰寫、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延安家風》一書,聚焦于延安時期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家風主題,借助于權威的歷史文獻資料,特別是延安時期親歷者的人物傳記、書信、回憶錄等,不僅真實還原和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從家風養成方面展現出延安時期良好的社會風尚,成為延安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畢生追求,書中講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延安時期,周恩來與鄧穎超共同總結了“互愛、互敬、互勉、互慰、互讓、互諒、互助、互學”這一夫妻間的“八互”原則,本書選用周恩來講過的“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把我們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的”為題,既是對他們伉儷情深的精彩再現,也深刻體現了他們志同道合,致力于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革命價值觀。書中引述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給家鄉子侄的回信:“青年人想到前方來參加抗日是好的,只要能夠吃苦耐勞,抗日報國,不怕犧牲,到前方來是有事情可做的,多來些人更好,比如前方現在就需要擔架隊。如果以為我是大官,他們來了可以弄個一官半職,那就錯了。我們這里官兵待遇一律平等,同甘共苦。你告訴他們,凡是希望升官發財的人,千萬不要到前方來。”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來到延安僅半年,就主動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本書還引用了他給妻子錢韻玲的一封信,其中寫道:“我常想念著你和妮娜,為著愛,我們更應加倍努力,我們要貢獻一切所有,為民族解放、為實現我們的最高的理想。”
蘊示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人民立場。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作為執政的根本目的,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戴和廣泛支持。《延安家風》一書通過再現毛澤東等革命領袖的優良家風,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人民立場。1937年11月,剛剛落腳延安的毛澤東收到表兄文運昌從湖南老家寄來的希望到延安工作的信。面對有恩于自己的最親近的表兄,毛澤東回信解釋:“我們的黨專為國家民族勞苦民眾做事,犧牲個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無薪水……我為全社會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愛的外家及我家鄉一切窮苦人包括在內的。”劉愛琴是劉少奇與革命先驅何寶珍的女兒,何寶珍壯烈犧牲后,黨組織歷盡艱辛,把正做童養媳的劉愛琴千里迢迢送到延安。劉少奇見到女兒后叮囑的一句話是:“要記住,你是黨用幾百塊大洋換回來的,是人民用血汗贖回來的,等你長大了,也要為千千萬萬的受苦人辦事。”任弼時和陳琮英夫婦因革命工作繁忙,兩個女兒一直在老家撫養,直到抗戰勝利后才來到延安。任弼時常對孩子們說:“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負人民對你的希望,將來一定要為人民做事。”閱覽全書便會發現,“為人民做事”成為延安革命后代共同的人生底色,也成為他們終身堅守并踐行的根本宗旨。
飽含著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大家庭的溫暖。本書既選取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也選取了吳玉章、林伯渠等“延安五老”,還選取了歷史學家范文瀾、文學家茅盾、音樂家冼星海等時代著名人物,通過他們延安時期的家風、家教故事,全景式地反映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革命者的時代群像,深刻體現出延安這個革命大家庭所洋溢著的溫情與關愛。李富春、蔡暢夫婦對在延安生活學習的烈士子女傾注了滿腔的愛和深厚的感情,每到周末,總會把孩子們從學校接到家里,給他們講革命故事,改善一下生活,孩子們叫著“蔡媽媽”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甜!1946年夏,正在重慶代表中國共產黨開展和平談判的吳玉章,收到一封從河南農村寄來的信,抬頭是“玉章吾兒”,要求他寄些錢回家。因為吳玉章父母早已去世,這顯然是把另外一個與他同名的人的信誤寄給他。吳玉章除把自己的津貼寄給這位家長外,還回信稱他們為“人民的父母”,并寫道:“我雖然不是你們的兒子,但我是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兒子。”著名愛國將領續范亭長期在延安休養,毛澤東對他非常關心,多次前往醫院看望,并致電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請為其設法購買相關藥品。1942年初,國際友人贈送給延安一批新藥,毛澤東馬上派人給續范亭送去。書中引用了延安馬列學院副院長范文瀾的一句話“邊區確是全中國最快樂的地方”,道出了延安革命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心聲。
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本書真實反映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面對延安時期曾出現的嚴重經濟困難,董必武將出國參加會議期間節省下來的生活費、置裝費等,購買成打字機、印刷機運回延安;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克己奉公,生活簡樸,“待客開水不裝煙,領得衣被用三年”,主動響應黨中央關于大生產運動的號召,“施肥鋤草自動手,整舊如新不花錢。發動男耕和女織,廣辟草萊增良田”,革命老人徐特立由衷稱贊林老是“黨員之模范,足以型后輩”。本書開篇專章介紹了延安時期毛澤東“教子務農”的感人故事。1946年初,與父親毛澤東闊別19年的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欣喜歡聚之下,毛澤東并沒有對岸英在生活上特殊照顧,而是讓岸英與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起生活,和大家共同在大灶吃飯,還把岸英送到延安郊外的農村上“勞動大學”。毛岸英虛心拜農民為師,同吃同住同勞動,學會了送糞、耕地、點種、鋤草、分苗直到收割、碾打等一整套農活,從一個“洋學生”變成了地道的“陜北好后生”。
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時代擔當。《延安家風》以很大篇幅介紹了老一輩革命家對子女從事革命工作的積極鼓勵與支持,勇于擔當時代重任、敢于奮斗犧牲幾乎成為他們共同選擇的時代答卷。抗日戰爭勝利后,正在延安養病的續范亭支持女兒續磊參加赴東北工作團,鼓勵她:“去吧,奮斗去吧!”“永遠跟著黨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一年后,當續范亭看到續磊發表的反映東北根據地工作的新聞報道,高興地對老伴說:“這不就是小儂給咱們寫來的信嘛!”由于身處嚴酷的工作環境以及長期的艱苦生活,革命老人謝覺哉身體一直很虛弱,但他卻帶病工作,用很大精力研究邊區經濟貿易問題,寫出數萬字的專題報告。謝覺哉還積極動員兒子參軍,奔赴敵后戰場,并寫詩勉勵:“喜你過家沒通信,亦未中途離戰營。險阻備嘗識真偽,真理跟前看死生”。1945年秋,孫炳文烈士的兒子孫名世從前線回延安看望肺病纏身的母親任銳,組織上本想讓他留在延安照顧母親,任銳卻義無反顧地支持兒子到東北前線。出發那天,任銳以《送兒上前線》一詩相贈,其中寫道:“父志兒能繼,辭母上前方。”孫名世沒有辜負母親的教導,他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戰斗,血染沙場,不幸壯烈犧牲!
(來源:《旗幟》2023年第1期;作者系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研究員、《延安家風》作者)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