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時期,數字經濟作為全新的經濟形態,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牢牢把握數字經濟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創新效應、溢出效應、普惠效應,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新路徑,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數字經濟的創新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45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占全國GDP的比重接近40%;全國網上零售額高達13萬億元,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我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應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這標志著數字經濟作為引領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新型戰略性組織形態,將全面賦能我國生產、投資、消費、貿易的增長,進一步加速社會財富的創造和積累。
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2021年底,我國各類“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已超過2000個,覆蓋20余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70.9%和74.7%。數字工廠、智慧礦山等應用場景不斷涌現,推動數字技術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滲透融合,加速了傳統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延伸。
助推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數字經濟通過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手段,與能源、電力、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重點碳排放領域深度融合,大大減少了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因素。低碳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在生產端主要體現為將數字技術引入傳統的高耗能產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提高設備運轉效率。在消費端主要是通過智能家居、共享出行、遠程辦公等智能服務平臺的廣泛運用,逐漸引導社會生活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數字經濟的溢出效應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速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加快行業內部以及跨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知識轉移、技術創新,促進區域間經濟聯系不斷增強,從而提升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平衡性。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發達地區數字技術的擴散轉移和數字基礎設施產業在中西部地區的布局,既為欠發達地區突破產業升級壁壘、提升產業鏈價值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這些地區融入國內超大規模分工體系提供了更多、更高附加值的路徑選擇。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數字經濟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向鄉村流動,深刻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大大增強了城鄉間經濟活動聯系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電商平臺依靠大數據、互聯網等優勢,將業務領域向農產品供應鏈前端延伸,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的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通過虛擬網點、網絡銀行等向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并將金融服務嵌入到農資和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促進了現代農業與現代工業、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推動涌現一大批新型互聯網平臺,具有容量大、門檻低、靈活性強等特征,不僅能吸引大量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參與其中,也為農民、小鎮青年、失業工人、殘疾人和靈活就業人員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顯示,至2025年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相關從業人數將達到7000萬。數字經濟通過弱化各部門經濟活動的邊界,大幅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推動不同經濟主體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在更大范圍內享受經濟高質量發展紅利。
數字經濟的普惠效應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提高政府服務效能。截至2021年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名用戶超過10億人,總使用量超過620億次,實現了異地就醫結算備案、社會保障卡申領等一大批服務事項的“跨省通辦”;全國一半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40%,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達到82.13%;“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等服務新模式,有效解決了群眾和企業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政務新媒體對推進政府公開、加強政民互動、暢通民意渠道,解決群眾訴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社會服務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線上教育使更多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孩子享受到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當前,我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近5.5萬億元,為老年人提供了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已達2.98億,補充了線下醫療資源的不足。互聯網社會服務的快速發展,快速提升了社區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進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豐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2022年5月,中央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作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任務,并作出了總體部署和戰略安排。在數字賦能背景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特征逐漸顯著,各種新數字化傳播形式為公共文化服務打開了新的空間,也加速了文化的全民共享。國家文化專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等文化基礎設施的相繼建成,將大大彌合地區間文化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的鴻溝。
在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進程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加強技術攻關,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和激勵機制,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加快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積極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提高經濟創新活力,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實現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由消費到生產、由流通到制造的轉變,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強化規劃引領,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數字經濟發展關乎國家發展大局,必須深刻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大力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協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東數西算”工程等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以5G網絡、國家產業互聯網等為抓手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積極推進農村新基建,完善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縮小數字經濟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依托數字經濟釋放不同區域發展優勢,推動形成具有區域特點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模式,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加強數字治理,推動數字經濟健康規范發展。建立健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明確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和義務,保護平臺從業人員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依法查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健全數字經濟發展監管體系,實現全過程、全鏈條、全領域的監管,提高數字經濟行業和平臺企業經營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收益正相關性;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的風險預警體系,完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加強政務數據安全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強化重點產業領域安全態勢監測預警和安全風險綜合研判,提升數據安全防護水平。
(來源:《旗幟》2023年第1期;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