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抗戰全面爆發后,為拯救民族于危難,眾多愛國青年壯志逆行,從全國各地來到革命圣地延安。為了把大批愛國青年培養成為優秀的抗戰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一所以“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為目標的學校,陜北公學應運而生。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陜北公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抗日先鋒隊。
英明決策,眾志成城
“七七事變”爆發后,民族危機空前加劇,急需大批人才為抗戰助力。與此同時,京津地區和江浙等地的文化機關、教育機構先后被日軍摧毀,大量青年失學失業。當時,盡管全國抗戰的局面已經形成,但國民黨政府卻表現得十分消極,只有中國共產黨在積極主動地準備抗戰。
早在1937年5月,毛澤東同志便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指出“中國正迫近著判定自己存亡的關頭,中國的救亡抗戰,必須用跑步的速度去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步便是教育上的準備和抗戰干部的儲備。我黨當時已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偉大的抗戰必須有偉大的抗戰教育運動與之配合”,因此開始實行“使教育為長期戰爭服務”的抗戰教育政策。
在此情況下,陜北公學的創建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1937年8月,黨中央從中央黨校調成仿吾擔任陜北公學校長。招生方面,黨中央決定陜北公學與抗日軍政大學聯合招生,由各地黨組織和八路軍辦事處在全國各大報紙、雜志上發布招生啟事。一時間,大批愛國青年喊出了“到延安去”的口號,他們歷經艱辛終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寶塔山下、延河岸邊。
1937年11月1日,陜北公學在延安正式舉行了開學典禮。據成仿吾回憶:“開學當天,天氣晴朗,清涼山下,延河岸邊,到處是青年歡快的歌聲。”下午1點鐘,陜北公學第一期600多名學生,身穿灰藍色制服,排著整齊的隊伍,精神抖擻地走進會場。毛澤東同志慷慨陳詞,在談到抗日戰爭時說:“我們一定要堅決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個人,為保衛祖國流最后一滴血!
>> 1937年11月1日,陜北公學舉行開學典禮。
到陜北去,到延安去
陜北公學的校址位于延安城東門外,北靠清涼山,面向寶塔山,坐落在延河邊的機場旁邊。陜北公學創建時經費只有1800元,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在這里,沒有充足的糧食,更沒有寬敞的校舍,大家只能住在機場邊的平房里。隨著學員的不斷增加,原先的平房已不能滿足住宿需要。一名學員回憶:“入校的第一課,就是挖窯洞,首先解決棲身之所。六七個人共用一個土炕,晚上翻身都十分困難!
陜北公學沒有教室,上課就在露天。學員將背包一物兩用,晚上蓋、白天當坐凳。雨天師生都卷起褲腳學習,冬天頭頂雪花上課。主食只有小米、土豆,主菜就是咸菜。學習用品也十分匱乏,每學期每人只能領到一支鉛筆和幾張油光紙,寫了正面寫反面。學員平時還要自己種菜、打掃衛生、刻印鋼板……毛澤東同志見此情景很是感慨:“同學們,過去你們大都是城市里的洋學生,現在成了山溝里的土學生!
即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全體師生依然奮發向上,沒人叫苦喊累。正如一位來自南洋的學員所言:“我從沒吃過小米飯,可我并不怕吃苦。我是為了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而來,是為了神圣的民族事業而來。獻身于祖國是不能怕任何艱苦的,吃吃小米飯又算什么!”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陜北公學逐漸形成了“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的校風。很多當年在陜北公學學習過的老同志,常說起那時的學習生活讓人終生難忘。他們感嘆:“印象最深的就是陜北公學的校風,這不僅是我們堅守一生的工作作風,更是做人做事時恪守謹記的人生信條。”
萬眾一心,玉汝于成
陜北公學的任務是培養抗日救國的革命干部,主要培訓政治干部,因此教學內容以政治教育為主,“七分教政治、三分學軍事”。建校伊始,陜北公學便被黨中央寄予厚望,這從雄厚的師資力量中就可洞見。教員中,既有黨的領導人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如毛澤東、陳云、董必武,也有新啟蒙運動的文化名人,如何干之、王若飛、艾思奇,還有參加過長征、身經百戰的李維漢、周純全、邵式平等人。據成仿吾回憶:“毛主席特別關心陜北公學的教學工作,他規定政治局委員都要來講課,他自己第一個帶頭來講,主要是講時事和形勢!庇捎跊]有統一教材,教員只能“自由發揮”,他們根據自身在革命時期的工作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結合黨的方針政策與抗戰形勢“即興”授課。這些課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鮮活生動,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員們提高理論水平的同時,也掌握了開展抗日工作的實際本領。
陜北公學有兩種學制,一種是普通班(即學員隊),一般學習時長為四個月,一種是高級研究班(即高級隊),學期一年,主要是培養師資。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抗戰的基本理論;二是抗戰的政策和方法;三是指揮民眾進行武裝斗爭的基本知識;四是對目前時局的認識等。
在陜北公學,學校要求學員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要讀完多本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平時還要閱讀政治經濟學、哲學等方面的書籍。雖然學習任務較繁重,但學習氛圍卻很愉快。班級每周都組織教員和學員共同參加生活檢討會,大家互稱“同志”,通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幫助學員進步的同時,也讓教員更清晰地認識到有哪些方面還需改進提升。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大家在思想上的進步和政治上的團結。
陜北公學自1937年8月創辦,到1939年夏并入華北聯合大學,先后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卻為我黨培養出了6000多名優秀的革命干部。畢業后,有人去了敵后根據地,有人被派到國統區或敵占區,也有一部分留在了邊區工作,他們都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陜北公學以開拓的精神、卓絕的意志順利完成了黨中央交辦的“用跑步的速度開展抗戰教育”的歷史任務。對此,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
(來源:《旗幟》2022年第10期;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編輯:劉瓊 送簽:劉瓊 簽發:趙品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