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腳踏實地三十載 科技沃田再出發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周衛

來源:旗幟網2022年10月12日08:02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周衛就是這樣一位奮斗者。“耰鋤不憚勤,常恐地力瘦。”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如何才能讓土壤更肥沃”是周衛長期鉆研的課題。

聚智攻關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周衛主持過9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他最看重的就是研究的意義。“只有符合國家需求的研究才是最有意義的,只有有意義的研究才能說服自己全身心投入,才能得到同行們的支持。”周衛說。

2010年,周衛作為國家農業行業專項首席專家,組織實施了“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技術研究”科研專項,組織全國12個優勢單位,圍繞理論、技術、產品及模式在10省開展科技攻關。“北麥南稻”是我國糧食種植的主要格局,南方常年種植水稻面積高達3.76億畝,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82.7%,但其中約1/3為低產水稻土,產量不足高產田的一半。通過長期的觀測試驗,周衛帶領專家們把低產田分為5個類型,分別是黃泥田、白土、潛育化水稻土、反酸田、冷泥田,對應的特點分別是瘦、板、爛、酸、冷。周衛介紹說:“根據不同類型土壤的低產成因,我們創建了涵蓋土壤酶、微生物等生物肥力指標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發現西南稻區大面積缺磷,東南稻區土壤酸化明顯,速效鉀和有效硅含量低。”

為了組織眾多科研單位協同攻關,周衛不僅承擔大量頂層設計工作,還要安排大量時間赴全國的示范基地考察會商。“周衛做事喜歡親力親為,任務重的時候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辦公室就放著折疊床和洗漱用品,他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都很高,考慮事情很全面,我們都很欽佩。”周衛多年的同事梁國慶介紹說,“周衛白天公務多,要找他最好是晚上9到10點,只要不出差,他都在辦公室里。”

經過多年努力,周衛帶領團隊創建了涵蓋生物肥力的質量評價體系,為不同類型水稻土肥力評價提供關鍵參數,并組織兄弟單位開發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低產水稻土改良關鍵技術。示范應用顯示,有了技術保障,3年里農田地力至少提升了1個等級,水稻平均增產超過100千克/畝,比改良前節約氮、磷和鉀肥10%到15%。研究成果在南方11省規模化應用,大幅提升了低產水稻土的地力水平,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016年,周衛主持的“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聚焦前沿  超前謀劃突破瓶頸

土壤培肥、化肥減施,是耕地保護的兩大技術難題。20世紀80年代,“肥料利用率”就成為讓專家和農民都面臨重大壓力的問題,周衛很早就將自己的研究聚焦到這一點上。“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直接關系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我國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生產體系要協同高產、高效、環境保護等多重目標,因此,這一命題在我國更具特殊性和挑戰性。”周衛的同事何萍研究員介紹說。

經過多年的定位試驗,周衛帶領團隊用大量數據證明,長期配施有機肥能夠修復施用化肥所改變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并通過數據分析建立了一套針對水稻、小麥和玉米的“推薦施肥”新方法,有效解決了農民在不具備土壤測試條件下,難以確定氮肥施用量的重大難題。這項研究成果已在全國7個省份推廣應用,在保證產量前提下可減少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化學氮肥用量10%到30%,提高氮素利用率10個百分點以上。此項研究于2020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我們正在全力做好‘養分專家’系統的推廣和使用,農民通過我們這個小程序,只需要提供往年產量、施肥量等,就可以免費獲得科學的施肥建議,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周衛介紹說,“幾年來,這套系統已經在14個省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為我國土壤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施肥及化肥零增長等重大行動計劃提供了有力支撐。”

篤行不怠  傳承精神鍛造團隊

“60年前,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其中把‘土和肥’排在前兩位,所以當年我對土壤學很感興趣。”1983年,周衛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西農大農學系學習。1992年,已經獲得土壤學碩士學位的周衛考入中國農業科學院,師從我國植物營養與肥料領域權威專家林葆研究員攻讀博士學位。“周衛是我們博士點的第一個博士,是大家的寶貝疙瘩,得到老中青三代專家的悉心指導,他也確實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金繼運介紹說。周衛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逐漸愛上了這項“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事業,一干就是一輩子。

除了科研上的追求,周衛始終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團隊,通過做示范、壓擔子鍛造青年人員的科研能力。“我們團隊有個不成文的傳統,每位新進的研究生第一次下田時,周老師都要全程陪同,親自講解田間試驗的技術細節,與學生同去同回、同吃同住。” 團隊青年助理首席艾超介紹說,“周老師業務精湛,又非常平易近人,以身作則,對我們是一種引領和鞭策。”多年來,周衛憑借自己的身先士卒、勤奮敬業,高度凝聚老中青科研人員的力量,帶領團隊先后培養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104人,打造了一支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精英團隊。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個人的點滴進步都是黨和國家培養的,是團隊協作取得的。奮斗沒有終點,任何時候都可以作為一個起點。”周衛始終不忘科研報國的初心,始終以奮斗者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

“人不負耕地,耕地定不負人。土壤的保護和利用是新時代三農工作中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了“沃田科技行動”。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耕地科技創新總首席科學家,周衛又開啟了新的征程,全身心投入一場新的耕地科技創新大會戰中……

(來源:《旗幟》2022年第9期)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呂鳳茹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