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一經誕生就確立的初心和使命。早在中央蘇區時期,蘇區的老百姓就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利益不懈奮斗,把蘇區人民和黨一起奔赴美好未來的決心化作一首首通俗易懂、曲聲悠揚的歌謠,唱出他們對黨和紅軍隊伍的衷心擁護與堅定支持。
歌謠中的革命群像
中央蘇區一般是指在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以贛閩粵三省為主,所覆蓋區域多是客家地區。依山而居的客家鄉民自古以來就有唱山歌的傳統。1929年春,黨領導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被壓迫了幾千年的貧苦農民終于翻了身,祖祖輩輩夢想擁有土地的愿望終于成了真。為了表達對黨的感激之情,老百姓將激動的心情融進了山歌之中:“日頭一出紅彤彤,來了朱德毛澤東,千年鐵樹開鮮花,工農做了主人翁!迸R時中央政府在瑞金建立后,紅軍干部經常到群眾中開展革命宣傳與民情調查。我們黨對工作一絲不茍、一心為民著想的作風讓百姓非常感動。他們對這樣的干部隊伍由衷地充滿敬意,創作出了“哎呀嘞哎,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燈籠”這般朗朗上口的歌詞,生動地勾勒出蘇區干部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的形象。在中央蘇區一次次的革命運動中,農民真切地體會到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滋味,唱出了“當先受盡壓迫苦,至今日子甜又甜,翻身搭幫共產黨,幸福全靠毛委員”的歌謠。在百姓眼中,共產黨同大家血脈相連,是一個專門以破除舊社會、創造新社會,以為人民拔窮根為己任的先鋒隊。
歌謠中的為民實事
在工農紅軍到來之前,贛閩粵邊區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極為嚴重。買賣婚姻、蓄婢納妾的情況十分常見。一首“青銅鏡,圓又圓,照得妹子好心酸,父母命,媒妁言,好比一條大鎖鏈,幾時掙得斷”唱出了當時女性的悲慘處境。幫助婦女免受奴役和壓迫成了我們黨急需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婦女解放運動在中央蘇區打響。我們黨迅速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廢除了買賣婚姻、童養媳、蓄婢納妾等封建落后的婚姻習俗,打碎了束縛蘇區人民尤其是束縛婦女的封建鎖鏈。蘇區青年感謝蘇維埃政權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歌謠中唱道:“燈里無油火無光,塘里無水魚難養,若然沒有蘇維埃,我倆哪能配成雙!辈粌H如此,黨還提倡結婚不收彩禮,青年男女對自己的婚事有了決定權,他們將對黨的深切感激寫進了歌謠:“響連連來鬧連連,自由結婚唔要錢,妹妹自愿郎遂意,和和氣氣似神仙!背私鉀Q婚姻自由的問題,黨還非常重視蘇區婦女的教育問題。1932年6月,黨中央要求各級文體部應設立婦女半日學校,組織婦女識字班或結合實際創辦家庭臨時訓練班、日間流動識字班,督促下級婦女生活改善委員會與同級文化部規劃婦女文化知識學習工作。大家從心底里唱出:“工農婦女上夜校,讀書識字開心竅,封建禮教全打倒,三從四德全不要!边@些質樸的歌詞充分表明了中央蘇區的教育對婦女思想觀念的巨大影響和改變。在黨的努力下,婦女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黨對婦女的關懷不止在“大事”中,更體現在“小情”里。在瑞金時,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室在二樓,樓下住著一位姓謝的大娘。一天,他看見謝大娘冒著嚴寒在屋外納鞋底,了解到謝大娘之所以不在屋里做針線活是因為房間光線過暗看不清,隨即叫人鋸了一截樓板,改裝上了一塊玻璃瓦,陽光頃刻間透過天窗灑進了屋里,謝大娘看著亮堂堂的屋子不禁熱淚盈眶。時至今日,瑞金仍傳唱著這樣一首歌曲:“有一個故事你聽我講,毛主席為我開天窗,開出個天窗明又亮,(介子個)共產黨,就是那天上的紅太陽。”從這首歌曲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的領導人和中國共產黨切實把百姓的點滴小事放在了心上,真正展現了求真務實、一心為民的情懷。
歌謠中的黨和人民
在中央蘇區,共產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他們的精神感動了邊區群眾。漸漸地,群眾自發成了我們黨工作中的宣傳員、政策上的擁護者!肮伯a社會一定成,這句話語唔欺人,土豪劣紳消滅盡,軍閥官僚容易平”,“一理通來百理通,十人之中九個窮;九個窮人能團結,何愁革命不成功”,句句鏗鏘有力的歌詞充分顯示了百姓對共產黨能帶領人民奔赴美好生活的信心。在中央蘇區的“擴紅”運動中,普通百姓更是走在宣傳革命的最前沿。他們唱起“韭菜開花一條心,當兵就要當紅軍,天下豺狼不打盡,世上窮人難翻身。為了保衛勝利果,快快報名當紅軍”,“紅軍就是自己軍,自動自覺去報名。晚上夫妻來商量,窮人翻身要革命”。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客家人義無反顧地將最優秀的好兒郎送進了隊伍、送上了前線。一時間,蘇區出現了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妹送哥的感人畫面。《送郎當紅軍》就是這個時候所傳唱出來的:“送郎當紅軍,切莫想家庭,家中吶事情呀,妹妹會擔承!奔抑械呐藗儼汛罅x融入每一句歌詞,也印在了每一名戰士的心間。
雖然中央蘇區從建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90多年,但那個時代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歌曲依然留存在歷史的記憶中,今天唱來依然能感受到那火紅年代的蓬勃力量與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情懷。
(稿件來源:《旗幟》雜志第3期。作者系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
( 編輯:王春春 送簽:賈澤娟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