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部署,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強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與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教育部加強政策引領、優化資源配置,奔著最緊急、最急迫的問題去,加快原始創新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支撐。
深入實施“珠峰計劃”,原創成果不斷涌現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建有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匯聚著全國60%以上的高層次人才,有著雄厚的創新基礎和巨大的創新潛能。
作為創新的源頭活水,基礎研究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意義。為寫好教育“奮進之筆”,進一步激發和釋放高校基礎研究潛力,教育部于2018年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該計劃圍繞科學前沿和重大需求,加快前沿科學中心的布局和建設,支持高校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先,建成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持續產出“從0到1”的原創成果。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現。2018年,浙江大學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發現了大腦中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全新的交互方式及其在調節抑郁癥中的作用,提出基于大腦“反獎賞中心”的抑郁癥新機制,為抗抑郁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2020年,清華大學量子信息前沿科學中心成功研制出國際上第一臺實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實現了10公里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
2021年,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教育部繼續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在數學、物理學等領域加快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啟動醫藥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建設,建立“醫學+X”多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和機制;組織高校穩步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建任務,圍繞設施組建研究中心,積極爭取承擔“十四五”新項目。
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攻關,集成攻關成效顯著
近年來,教育部深入實施“關鍵領域自主創新五年攻關行動”,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建設,引導高校轉變科研組織模式,著力匯聚高水平人才,力爭在更多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練就更多獨門絕技,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
教育部立足高校基礎研究優勢和已有技術積累,聚焦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關鍵領域和戰略方向,統籌考慮當前需要與長遠發展,既瞄準當前國家戰略急需,加快戰略高技術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努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又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加強對重大技術方向的研判和布局,加快提升高校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搶占關鍵領域“制高點”。
目前,圍繞關鍵領域,已布局建設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對這些平臺加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制、成果轉化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強化高校與行業領軍企業、高水平研究機構協同,要求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主動“揭榜掛帥”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推動高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利用清華大學原創技術建設的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業化核電站示范工程進展順利,已實現首次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海底采礦車“開拓一號”成功完成1300米深海試驗,全海深無人作業潛水艇“思源號”完成第一階段海試,標志著深海重載作業裝備研發向工程化、智能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山東大學初步攻克了大尺寸碳化硅單晶結晶質量、晶型控制、襯底加工等系列難題,實現國內大尺寸碳化硅技術突破;復旦大學研制的億門級FPGA芯片,成功規模化應用于北斗等重大工程。
堅持服務戰略需要,展現高校責任擔當
教育部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政策傾斜,支持推動高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開展科技攻關。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教育系統發揮人才科技和多學科綜合交叉優勢,針對核酸、抗原、抗體等不同檢測對象,選擇多種技術路線開展應急攻關。廈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8所高校研制出43款檢測試劑盒,其中獲國內認證16款、國外認證41款,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提供科技支撐。目前,廈門大學鼻噴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四川大學重組蛋白疫苗已在海外開展Ⅲ期臨床試驗;復旦大學mRNA疫苗已提交臨床申請;清華大學聯合企業共同研發的新冠單克隆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成為我國第一個獲批上市的抗新冠肺炎特效藥。在完成科研攻關任務的同時,也布局一批種質創新、病原微生物等長期跟蹤研究項目。
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教育部先后組織實施《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 《高等學校區塊鏈創新行動計劃》 《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區塊鏈基礎理論和碳中和領域技術原理研究,夯實關鍵領域發展基礎,為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組織高校服務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目前,教育部圍繞人工智能領域新增建設了20多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45所高校設置了人工智能專業,近期將進一步圍繞區塊鏈和碳中和等新增一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加快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努力圍繞上述領域構建教育、科技和產業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的格局,服務國家戰略。
(來源:《旗幟》2022年第2期)
( 編輯:賈澤娟 送簽:張成付 簽發:張桃英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