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 近年來,陜西省靖邊縣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流域治理等 生態建設工程,北部沙漠區裸露明沙完全消失,中部農田林網蔚然成蔭, 南部山區夏季綠色滿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認識最深、力度最大、進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時期,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挑戰
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人民群眾期待、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與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挑戰。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全球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和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造成顯著影響。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認識不高,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不強、行動不實。
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粗鋼、水泥產量和煤炭消費量均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局部地區生態破壞問題依然突出。生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生態環境質量尚未根本好轉。我國的空氣質量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還有較大差距,全國近4成城市空氣質量尚未達標,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有發生。城市黑臭水體尚未長治久清,一些流域生態用水短缺、湖庫富營養化、河口海灣污染等問題仍然突出。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壓力大,新污染物不容忽視。
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須完善提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容和貫徹執行力度有待加強,綠色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與政策發揮作用不夠。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與信息化建設滯后,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運用不足。
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特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方向。新形勢下,要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辯證統一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把握新發展階段需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新目標。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愿景,我們必須把握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總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美麗中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到2035年,我國要達到中等國家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也必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黨的十八大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高度融合。新發展理念要求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布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更好地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撐保障作用,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準入、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進一步建立完善相關機制、法規、政策、標準,著力建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新形勢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新形勢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通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及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完善和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出臺實施國家碳達峰行動方案,倒逼經濟、產業、能源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在大氣方面,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在水體方面,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加強陸海統籌,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提升重點流域水生態質量,建設美麗河湖和美麗海灣。在土壤方面,保障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加強白色污染和危險廢物治理,持續開展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環境風險方面,緊緊盯住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等領域,治理新污染物。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和修復。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茖W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強黑土地保護。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積極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氣候治理合作。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經驗、增強中國話語權,持續向全世界分享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參與國際環境治理,積極參與重要國際環境進程與公約談判。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行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經濟綠色復蘇。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加快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重點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司法保障、公眾參與的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強化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完善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重點在監測監管執法能力、環境市場化投入機制、全民綠色行動等方面取得突破。
(來源:《旗幟》2021年第7期;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
( 編輯:孫麗 送簽:張成付 簽發:張桃英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