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講政治必須嚴以律己,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友。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修身律己、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基本要求。慎獨慎初慎微慎友,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立德思想的高度概括,對我們今天做人做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慎獨:把好內心關
慎獨是在個人獨處、人所不知之處,仍堅守內心的道德原則,自我約束、自我警醒。自古以來,慎獨就是圣人先哲們追求的修身境界。《禮記·中庸》中講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就是說,不要在別人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因為細小的事情而不拘小節,君子要慎獨,即使一個人獨處、沒有人注意,也要謹言慎行。
慎獨強調的是“獨”,即不因無人知道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南宋大儒朱熹說:“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東漢名臣楊震升任東萊太守,前往郡里任職,路過昌邑,從前他推舉的王密正任昌邑縣令。晚上,王密懷揣著十斤黃金來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為什么不了解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楊震所說的“天知、神知”,即“舉頭三尺有神明”,時刻保持敬畏之心,“我知、你知”,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時刻自我感知內心的道德,反省自己的行為。
慎獨是要遵從內心的道德準則,時時反省自己,自我約束。元代思想家許衡曾于酷暑中逃難,口渴難耐。路邊有一棵梨樹,同行之人都爭先恐后去摘梨,獨許衡一人端坐不動。有人問他為何不去摘梨,許衡說:“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亂摘。”眾人說:“世道如此之亂,主人恐已逃難,這是無主之梨。”許衡說:“梨樹失去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在梨樹主人不在,無人看管、監督的情況下,仍堅持不竊取他人之梨。即使自己口渴難忍,亦不放棄自己的道德原則。“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慎獨需要不斷清除內心的惡念,培養善念,不斷戰勝自己,自我修煉,自我提升。
慎初:守好初始關
慎初是注意事情的初始,走好人生第一步。“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晉書·景帝紀》) 事物都是由初始發展而來,抓好初始,方能把握事物的發展。在初始上疏忽大意,等到事情發展嚴重后,便無法挽回。
慎初就是守好人生第一道關口,不開人生第一個缺口。唐代宰相陸贄在《興元論解姜公輔狀》中說,“夫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資治通鑒》 記載,陸贄很清廉,不接受一物之饋贈。連唐德宗都認為陸贄“清慎太過”,認為“鞭靴之類”微小的饋贈,接受亦無妨。陸贄卻認為宰相是“風化之首”,其行為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更應該以身作則,故駁斥唐德宗說,一旦打開“賄道”,接受“鞭靴”,一發而不可收,則必將發展為接受“金玉”。因此,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第一步”發生問題,將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只有防范于未然,筑好人生的堤壩,方能善始善終。
慎初就是守護自己的第一身白袍,不沾第一滴污穢。明代將領山云調任廣西做總兵統領,按慣例,當地官員都要來饋贈和貢獻財物。將領如果收下,就會被他們挾持。山云詢問當地一位叫鄭牢的人說:“常言說,對于將軍,不顧及他是否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我是否也可以貪呢?”鄭牢說:“將軍初來廣西做官,猶如這一身白袍,若入鄉隨俗,不慎染墨,就永遠再也洗不干凈了。”山云茅塞頓開。“白袍點墨,終不可湔”,人的清譽如一身白袍,因為疏忽大意而沾染一個墨點,不但格外亮眼,亦無法再洗去。愛惜自己的一身白袍,防范濺來的墨點,方能清白無塵。
慎微:把好小事關
慎微是防微杜漸,每走一步、做一事,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性。東漢政治家陳忠說:“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事物都是由小發展到大,由輕發展到重的,小小的螞蟻洞能使堤壩潰決,針芒般微細的孔眼也會使氣泄出。因此,明者應該“慎微”,智者應該“識幾(苗頭)”。
慎微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憂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韓非子·喻老》 中講了兩個慎微的例子,第一個是“白圭行堤”。千丈之堤壩,會因螻蟻之穴而崩潰。白圭治理河堤,連一個螞蟻之穴都會塞住,因此“白圭無水難”。第二個故事是“丈人慎火”。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發火災而被焚毀。故丈人“慎火”,將出現的縫隙填滿,因此“丈人無火患”。白圭和丈人,都因謹慎細心,時時警惕,處處防范,方能不出差錯。慎微就是要將小事視為大事,時刻保持“慎”和“敬”之心,繃緊人生的弦,開好人生的弓。
慎微還要“勿以善小而不為”。 《玉堂叢語》 記載,明代大學士徐溥在少年時代,用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舉一善念,道一善言,行一善事,便投一黃豆;不善者,便投一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漸漸黃豆和黑豆各自參半,久而久之,黃豆越積越多,黑豆變少。徐溥一生如此,做官后仍保持這一習慣。徐溥保持恒心,積少成多,積小成大,逐漸將做善事化為行動的自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規范。
慎友:把好朋友關
慎友是要慎重交友,注意外在環境的影響。荀子說:“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交友要擇良師益友,提升自己的品德,去邪佞之友,凈化自己的社交圈。
交友要交良友。“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惡》)、“選明師以象成之,擇良友以漸染之”(《抱樸子·崇教》)講的都是古人的交友智慧。良友是諍友、畏友。唐代的韓愈曾舉薦過朋友張籍,而張籍卻寫了一篇 《上韓昌黎書》 ,直言不諱地向韓愈指出他的缺點。張籍說,古人相互教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表明一個“義”字,而絕不隨聲附和、奉承討好他人。他指責韓愈說:“先王存六藝,自有常矣。有德者不為,猶以為損,況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乎?君子固不為也。今執事為之,以廢棄時日,竊實不識其然!”原來韓愈沉迷賭博,眼見朋友沾惹陋習,虛度光陰,張籍加以勸誡。韓愈接到這封言辭激烈的信后,誠心認錯,戒了賭,也更加欣賞張籍。
交友要去邪友、佞友。宋代許棐在《樵談》中說:“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污;與端方人處,如炭入薰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則故事:管寧、華歆本為好友,兩人同在園中鋤地種菜,見地上有塊金子,管寧無動于衷,繼續鋤地,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看到管寧神色后又扔了它。兩人曾同席讀書,有顯貴的高官路過,管寧聽而不聞,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管寧于是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華歆艷羨金錢和權力,無法拒絕外部環境的誘惑。與此等人交,會污染自己的品行和名聲,因此管寧主動與之絕交。
慎獨慎初慎微慎友,是做人做事的本分和原則,體現的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責任。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注重修身律己、自我凈化、自我完善,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友,方能一塵不染,達到孟子所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境界。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稿件來源:《旗幟》雜志第二期)
( 編輯:王春春 送簽:王春春 簽發:張桃英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