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心里的戰“疫”
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方艙醫院全部休艙、湖北解除除武漢外的離鄂通道管控、武漢已有11個城區至少連續14天無新增確診病例、援鄂醫療隊紛紛撤離湖北……
可就在這時,一支特別的小分隊卻逆流而上,悄悄地入駐武漢。
他們要修補的,是人們心靈的創傷。
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前所未有
3月7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心理所)派遣了一支3人工作隊,赴武漢開展疫情心理援助的全面協調和專業實施工作。
抵達的當晚,他們就開始了工作。在向武漢協調辦公室及各級指揮部報到后,工作隊兵分幾路,深入醫院、集中隔離點、社區等地開展工作。
中科院心理所全國心理援助聯盟秘書長吳坎坎“蹲點”的地方是金銀潭醫院,主要為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吳坎坎參與過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等歷次突發事件的心理援助工作,可在金銀潭醫院觀察到的情況,卻讓他直言:“這里與12年來其他災區都不一樣。”
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人帶來了普遍的焦慮感。“不同于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新冠病毒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它帶來的心理問題無論從空間跨度還是時間跨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彌漫性、持續性、全民性。”
這一特點,在金銀潭醫院體現得淋漓盡致。
醫護人員最大的問題是長時間得不到休息。從2019年12月以來,醫護人員就在不眠不休地救治病人,很多人不能回家,還有部分人則是不敢回家。例如有一名醫生每次回家都是只到小區樓下,讓老公把東西送下來,跟老公打個招呼,然后自己就回醫院宿舍了。
“其實醫護人員本身就是一批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非常強的人。”吳坎坎說,“但在疫情進展的3個月里,他們積累了大量的壓力,缺乏有效的疏導和溝通,無法釋放,很多人因此出現了職業倦怠、失眠等,有人至今很恐慌,害怕進入污染區;有人擔心自己隨時會情緒失控,再也扛不住。”
而患者呈現的問題主要是“疑心病和恐慌”。即使是康復出院的患者,也有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復陽、會不會留下后遺癥、會不會成為“特殊人群”被周圍的人歧視。有的人來醫院復查,從頭到腳遮擋得嚴絲合縫;有的人在醫院非常不踏實,說話語速明顯加快;還有的人見到穿防護服的人就躲,每個人都恨不得趕快逃離醫院。
“我把夏天的衣服也帶來了”
除為金銀潭醫院、武漢優撫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復診患者、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服務外,工作隊還在硚口新華印務康復驛站、武漢第一商業學校康復驛站、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康復驛站、湖北大學康復驛站等集中隔離點調研康復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出心理援助方案,并在洪山坊社區等社區探索建設試點,在社區開展心理服務和模式探索,摸排社區重點人群,了解社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會的文明先進程度,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的應急應對,更體現在心理層面的安全安心。”心理援助工作隊隊長、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長陳雪峰說,“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國家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中,必須重視心理建設。”
她建議,當前應重點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服務,同時要為受疫情影響嚴重人群提供不少于1年的長期心理援助。
因此,工作隊到達武漢后不久,就與中科院武漢分院共同建立了心理援助武漢工作站,啟動了為期兩年的心理援助工作。同時,他們還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干預研究,配合有關部委及地方指揮部起草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
“這次來武漢,我把夏天的衣服也一起帶過來了。”吳坎坎說。他們都很清楚,“心里的戰‘疫’”,是一場比疫情更長久的持久戰。
更廣闊的戰場
“你們是中科院心理所的,感謝你們前來支持我們!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嗎?可是……”
前幾天在金銀潭醫院,吳坎坎碰到了一位姑娘,在攀談了幾句之后,他發現這位姑娘雖然很想幫忙,可肢體動作上卻在不可控地遠離他們。
這場疫情改變了人們之間相處的模式,以面對面交流為主的心理服務,也必須主動做出改變。
早在1月28日,中科院心理所就聯合中國心理學會啟動了抗擊疫情的“安心行動”,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心理科學的專業力量。
目前,“安心行動”已通過線上平臺,組織48次“安心大講堂”心理健康公益講座,累計43萬人次收看;研發“七日自助安心訓練營”自助心理訓練系統,現已推出4個版本,公眾版共7.5萬人次使用、親子版7117人次使用、醫護版2078人次使用、患者版1963人次使用;聯合支付寶公益基金會在網絡平臺開展短程心理援助,已援助3200余人次、訪問量達20萬人次,其中來自湖北地區的訪問人數占總人數的20%以上;“知心自評”小程序目前已有4500人參與評估和自助……
“個體和社會心理需要往往與生命安全、物質需要、利益訴求等交織在一起,不僅影響疫情防控和疫后重建,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陳雪峰透露,下一步,中科院心理所將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點研發疫情防控“多技術融合的心理干預”關鍵性技術和網絡服務平臺,研究我國應急管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和途徑,探索推進應急管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0-04-01 第1版 要聞)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徐雅維 簽發:徐雅維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