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原創】秦西寧:把自己揉碎了,融入到群眾當中去
2019年7月15日-10月24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舉辦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央和國家機關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先進事跡巡回宣講”8場報告會。來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商務部紀檢監察組、全國總工會、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的11位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同志,講述了他們同當地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對黨的忠誠、為民的真心、開闊的眼界、創新的思路、堅定的信念,全力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改善生活、改變精神面貌,在脫貧攻堅一線日夜奮戰、摸爬滾打,經受鍛煉、獲得成長的故事。
今天我們刊發秦西寧的宣講文章,聆聽她的駐村故事。
宣講人簡介:
秦西寧,最高人民檢察院國際合作局干部。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任云南省富寧縣格當村第一書記。2018年被評為中央和國家機關脫貧攻堅優秀個人。
格當村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是我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于一體,幾乎聚集了所有的貧困因素,自然環境惡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在格當,地里不長莊稼長石頭,鄉親們得先用背簍背土,把土填到石頭縫里,再把種子埋進去,靠“栽土種莊稼”才勉強有點收成。要是能有塊兒平整的好地,簡直比命還重要。
今天,我想通過三塊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對做群眾工作的幾點感受:
菜地的故事
去年1月24號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村民讓地記》的報道,講的就是咱們格當的事兒:
在苗族寨子蘇麻弄村小組,為了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需要找一塊合適的場地作為村集體的活動場所。一開始開群眾會討論選地塊的時候,大家熱情都很高,也都很支持,紛紛表示涉及到誰家的土地,都愿意無償讓出來,還一一簽了字、按了手印。不料,項目推進時卻遇到了“攔路虎”——被占菜地的兩戶村民突然變了卦,堅決不同意讓。村干部可急壞了,施工方把設備和物資都拉進來了,鎮上也要求報進度,可項目死活就是推不動。
村干部與兩家溝通,兩家人態度很堅決:每家要2萬塊,否則免談。可村上哪有這個錢?有個村干部私底下跟我說:“秦書記,不行的話,您就從扶貧款里拿出來2萬塊錢給他們吧。”我當時沒吭聲。明明會上說好的事情突然變卦,還沒動工就開始要錢,接下來事情可怎么辦?這種事本來沒有補償的規定,誰也不敢開補償的口子,不然會越來越被動。
我帶著工作隊上門去做工作。去了幾次之后,我發現我們對鄉親們的意見聽取的還很不全面,每次跟他們聊,都能了解到一些新的情況。我們去的次數多了,他們跟我們說了實話,他們說,“在會上我們同意是因為大家都同意一起讓,現在卻只有我們兩家讓,不公平。這塊菜地是六家連在一起的,過去六家都有菜吃,我們讓出來,我們兩家可就沒菜吃了”。兩戶人家還拍胸脯跟我說:“要讓,大家一起讓,一分錢不要;要不讓,大家都不讓。”
我這才明白過來,問題根本不在于補償多少,而是于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讓他們覺得不公平。于是我們把涉及到的六家人召集到了一起,對菜地進行了綜合調整,不僅保證施工用地,也保證家家有菜吃。問題當場解決,讓出的面積還比原來多出來兩倍。一分錢都沒要。
村干部說,這件事情我做得漂亮,群眾的思想工作做得好。其實不是我教育了群眾,而是群眾教育了我:做群眾工作就要和他們打成一片,摸清他們的心思,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打開他們的心結,找到解決問題的那把鑰匙。對村民們來說,最珍貴的就是土地,他們之所以選擇相信我,同意無償把地讓出來,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他們相信,我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將心比心,才能換來老百姓的真心和誠心。
林地的故事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很多扶貧項目都跟土地有關,修路需要讓地,架設引水管道需要讓地,有時候建房子也需要讓地……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矛盾。在修進村油路經過街子堡村小組蔣大爺家林地的時候,需要打碎一些石頭,不然路不夠寬。蔣大爺卻帶著3歲多的孫子躲進隨時有石頭掉下來的施工區。我們和村里的干部趕忙找,生怕他們出什么意外。找到蔣大爺之后,我心想,老人家會不會是想要錢呢?有了上次的經驗之后,我們就耐心地跟蔣大爺聊天,好把背后的原因搞清楚。
原來,在林地確權責任到戶的時候,雖然都頒發了林權證,但周邊的幾家對林地的地界劃分卻一直存有爭議。老人家是想趁這次機會,讓我們駐村工作隊給他作個公證,證明這塊林地就是他們家的。我們把鎮林業站的技術人員請到了現場,也把林地周邊的幾家主人都喊在了一起,根據衛星定位圖的專業對比及實地勘察,對這件事做個了結。
基層工作沒有轟轟烈烈,更多的是雞毛蒜皮和家長里短。這就需要我們駐村扶貧干部從親疏遠近和家族勢力里跳出來,本著客觀、公正的心去為群眾做事,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認可。
宅基地的故事
我在村里走訪貧困戶的時候,一戶姓楊人家的情況對我的觸動最大,第一次去,他們家住的房子連個瓦片都沒有,既不遮風,也不擋雨,當地人叫這種房子杈杈房。第二次去,我了解到,他們家大兒媳婦已經生了兩個孩子了,但結婚時從娘家帶來的嫁妝還都沒有拆,家里實在沒有可以放的地方,只好一直堆放在鄰居家里。第三次去,碰見他們家二兒子從縣里讀書回來,我問他住哪兒,他指了指他們家牛棚上面……
一開始勸他建房子,他總說兩個字:沒錢。后來有了易地搬遷項目,才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開始準備蓋房子,可他卻因為聽了風水先生的話,把宅基地選在了一個不通路又全是石頭的陡坡上。他每天只顧著去刨石頭,別人家的房子都蓋很高了,他們家的宅地基連個影子都還沒有。跟他算經濟賬,路不通,運輸成本就會高很多,他不聽;跟他算安全賬,在陡坡上建房子,有遭遇泥石流的危險,他也不聽。可按他的思路,他們家住上安全穩固住房真的是遙遙無期。
說起來,后來還是他們家大兒子的病給了我們進一步做工作的機會。事情是這樣的:兒子生病之后,楊老漢并沒有送他去醫院,而是請當地的算命先生抓了些土方。不僅病情沒有好轉,精神還一天不如一天。我們得知情況后,不顧楊老漢的反對,送他大兒子去打針,這才沒耽誤治療。楊老漢雖然固執,但他心理清楚,大兒子是家里的頂梁柱,如果他的身體垮了,這個家也就垮了。人的思想是最難轉變的,但經過這件事之后,我們發現,楊老漢對我們勸他考慮換塊宅基地沒那么抵觸了。再后來,在我們的各種軟磨硬泡下,楊老漢終于同意換了塊平整的地基,現如今,他們家也住上了安全穩固的住房。
脫貧攻堅到了深水區和關鍵時期,遇到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可越是這樣,越不能“硬”碰“硬”。只有真正地靜下心,俯下身,把自己揉碎了,融入到群眾當中去,才能真心換真情。
土地孕育了一切。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土地革命曾直接促使我黨基層政權的扎根、發展和不斷壯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更是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土地依然是農民的根本,也是連接我們黨和群眾的情感紐帶,更是做好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
在格當,我們逐漸總結工作經驗,不管是修建基礎設施還是發展產業,都先經村小組開會討論,意見統一后再具體落實。在格當,我們進行了土地流轉,探索種植了黑木耳,巴西菇;建起了養雞和養牛合作社;道路,飲水,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兩年扶貧路,一生格當情。是土地的故事讓我明白:只有心系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們,理解了他們對土地的情感,我們的扶貧政策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張莉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